党史小故事(五)——拉萨大桥

发布时间:2023-03-29 作者: 来源:中共拉萨市委员会
    拉萨大桥(城关区江苏东路附近)

一、基本情况

拉萨大桥是拉萨河上的第一座大跨度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横跨拉萨河,连接南环及江苏东路。1963年10月,原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承担起改建拉萨大桥的工程,1965年8月25日,拉萨河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T型钢架桥正式通车2018年3月,拉萨市市政工程养护管理处启动了拉萨大桥维修加固工程,并实行了“限高、限行、限重”的保护管理措施。

拉萨大桥正南方的两层白色小楼,曾驻扎武警西藏总队拉萨大桥守护中队。自拉萨大桥建成时就一直守护着大桥,直至2007年柳梧大桥通车后,守护中队完成守桥的历史使命。目前,白色小楼为武警西藏总队资产,外观完好。小楼周围为绿化带,面积较大,绿植成活率较大,有公共卫生间。

2020年12月,自治区文物局印发《关于核定公布西藏自治区第一批革命文物(不可移动)名录的通知》(藏文物发[2020]21号),公布全区第一批138处革命文物(不可移动)名录,拉萨大桥在名录中,文保级别为无级别。

建议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奋斗,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60多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

经向拉萨市委党校理论研究科副科长、拉萨市决策咨询专家陈乐老师请教,可以“桥”为引子,以传承“两路精神”为主线,以军民共建为主题,讲述雪域高原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二、传承“两路精神”,建桥和守桥的故事

1.建桥的故事1965年8月25日,原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现为中交二公局)承建的川藏公路改建工程——拉萨大桥通车。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参加庆典活动,时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西藏工委第二书记、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为大桥通车剪彩。

拉萨河上,藏汉人民在这座“幸福金桥”上同声欢庆。  二公局成立于1964年,但这已是二公局人第二次在拉萨河上修桥,他们和张国华将军以及拉萨河的结缘可以追溯到康藏公路的修建。康藏公路是原西康省会雅安至西藏拉萨的省际公路,1955年西康撤省并入四川,起点也延伸至成都,改称川藏公路。1950年初,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军长张国华从西南方向进军西藏。但进藏道路只是一条路况险峻的交通驿道——茶马古道,被称为“羊肠小道猴子路,云梯溜索独木桥”。运输货物全靠人背畜驮,牦牛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由于路途遥远,一年只能往返一次。张国华说:“修建一条公路是入藏部队和工委的生命线”。

1952年12月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给康藏公路筑路军民的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朱德的题词是:“军民一致战胜天险,克服困难,打通康藏交通,为完成巩固国防繁荣经济的光荣任务而奋斗!”遵照党中央“大军进藏,不吃地方”“一边进军,一边修路”的指示,18军开山放炮筑路,开始修建康藏公路。康藏公路地势险峻,江河沟壑众多,二公局一公司的前身——雅甘工程处作为专业桥梁队伍,担起了架桥重任。康藏公路地势险要,多有大江大河、高山峡谷、悬崖绝壁,施工条件艰苦。就在这样的天险之地,二公局的前辈们和18军的战士并肩奋战,在康藏公路上建设了几十座桥梁。

10多万军民用钢钳、铁锤这些简单的工具在雪域高原上奋战了4年多,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同时完成通车拉萨的战略任务。然而却有3000多名烈士长眠在雪域高原,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毛泽东再次题词:“庆贺康藏、青藏两公路的通车,巩固各族人民的团结,建设祖国!”

从拉萨市区去往东郊、南郊以及林芝、昌都等地,都要经过拉萨河,但长期以来,人们只能坐牛皮船渡河,不仅风险大、费用高,而且时间很难保证。当地民歌唱道:“拉东香卡渡口,乘坐早班渡船,走到布宫跟前,太阳已上西山。”足见其中的不便。1954年川藏公路修到了拉萨,二公局的前辈们建起了拉萨河上第一座桥梁——钢木结合的拉萨河大桥,从此人们彻底摆脱了牛皮船的不便。但随着桥的使用日渐频繁,这座钢木结合的临时桥梁已经不能满足通行需求。二公局又承担起改建工程,再次进藏。那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各方面条件都很差。从格尔木到拉萨,坐最好的解放牌汽车,要四天时间,途中还要翻越海拔五千米的昆仑山、唐古拉山,高原缺氧,困难重重。工地上没有大型设备,很多工种、工序都是人工完成。木工班要把全桥所需的木料截成板材,一天下来只能截十几平方米,班组只有一台十几公分的三圆盘锯,制作模板只能通过手锯、手刨。一吨多重的钢筋笼、大梁骨架,十几个工人喊着号子往前抬。成型制作全靠人工,对接的锲口也是每人一把小钢锯,一点一点锯出来。预制大梁、墩帽等砼浇筑,全是人工拌和、捣固,肩挑运送,捣固手一天两幅手套,一天下来手套全被磨破。起重班虽然是全队机械最多的班组,但大梁横移、纵移都是依靠手摇绞车和手工操作,当时20多吨重的大梁吊装,用的是独脚扒杆、多线滑车和卷扬机,一片片架到十几米高的桥墩上。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以苦为乐充满斗志,劳动热情始终高昂。1965年8月,拉萨河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T型刚构桥——拉萨大桥通车。而10年前建成的钢木结合桥梁“光荣退休”,钢筋混凝土现代化桥梁“上岗”肩负新的使命。(资料来源新华网(2003.6.25)、《中华通卷西藏卷》《中共拉萨党史大事记(1951-2000)》)

2.守桥的故事:拉萨大桥是连接川藏线的咽喉通道,是西藏与内地的交通纽带,大桥的安全不容忽视。1965年,大桥建好通车后,武警西藏总队拉萨大桥守护中队的全体官兵就一直默默的守护着她的安全,直到2007年拉萨河上的另一座桥,柳梧大桥正式通车,守桥官兵才正式撤离。

守护中队的官兵视大桥如生命,用心血和汗水护卫着大桥的安全,被藏族同胞誉为大桥“守护神”。中队被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国拥政爱民先进集体”,被国务院、国家民委授予“边陲优秀儿女”荣誉称号。

每当大桥出现险情的时刻,武警官兵总是挺身而出,英勇排险。1998年的一天,在离桥北约15米的地方,一辆客车与一辆满载液化气罐的卡车相撞,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接到哨兵的报告,中队官兵迅速赶到出事现场。这时,客车的尾部已经冒起轻烟,而卡车的油箱也开始漏油。由于事故地点距离大桥很近,如果车辆爆炸,势必对大桥造成危险。在指挥员沉着冷静的指挥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营救。官兵们有的脱下身上的衣服扑打火苗,有的端来细沙把地面上的漏油盖上,有的用身体挡住燃烧的火焰组织乘客撤离。40分钟后,火苗全部被扑灭,大桥完好无损,而官兵们一个个却像刚从煤炭堆里爬出来似的。

大桥上每天车来人往,很是热闹。守桥官兵在确保大桥安全的同时,肩负着维护周围社会治安的重要责任。他们在执勤中从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严防犯罪分子从眼皮底下溜走。

2002年3月1日傍晚,中队接到拉萨市公安局的通报:有两名持枪歹徒驾驶一辆棕色奥拓车将通过大桥窜到市区作案,请武警中队协助捕获。从排长拉响警铃到战士们冲到桥头,只用了不到2分钟的时间。当一辆棕色奥拓车从桥南向桥北急驶而来,站在最前面的二班长高小兵打了停车手势但是棕色奥拓车并不停车,反而加速向前冲去。高小兵来不及多想,纵身抓住副驾驶的车门,其他官兵也大声喝斥停车,车内歹徒急红了眼,不没有停车,反而加足马力。高小兵死死抓住车门不放手,小车拖着人向前飞驶。这时,排长米玛飞身上前,将手伸进车内,一把拉死了方向盘。小车在滑出数十米远后,终于停了下来。守桥官兵配合公安人员制服了两名犯罪分子,并缴获“五四”式手抢一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武警官兵们屹立在桥上,用忠诚点燃青春的火炬,守护着雪域高原的安宁。(资料来源新华网(200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