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04-10 作者:王维正 来源:拉萨市当雄县委办公室

内容摘要:自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伟大爱国实践,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变革实践,但最终都已失败告终。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下,我们一步步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并在此过程中探索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毛泽东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起到了奠基作用。本文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出发,浅析毛泽东同志为此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而早在上个世纪毛泽东同志就已经以其深邃的思想、超前的眼光、过人的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最初的思考和探索。下面,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谈谈毛泽东同志做出探求和努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9378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关于改编后党及政治机关的组织的决定》,明确规定领导党的一切工作,保证党在部队中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各级党委会的重要任务。19381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反复强调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在这里,毛泽东十分深刻地阐明了党和军队(包括其他一切组织)是指挥与被指挥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就是说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纷繁冗杂的外来思潮中,毛泽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的指出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唯一的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经过革命斗争的实践和系统深入的思考,1940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之问,明确了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就是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的评论(1949916日),深刻批驳了美国艾奇逊用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来阐释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谬论。毛泽东指出,按照艾奇逊的观点,中国人口太多了,饭少了,发生革命。国民党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共产党也不见得能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是毫无出路的,人口有了四亿七千五百万是一种不堪负担的压力,革命也好,不革命也好,总之是不得了。毛泽东指出,没有解决吃饭问题,完全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府残酷无情的压迫和剥削的结果,而不是什么人口过剩。他进而指出: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像马尔萨斯流所谓食物增加赶不上人口增加的一套谬论,不但被马克思主义者早已从理论上驳斥得干干净净,而且已被革命后的苏联和中国解放区的事实所完全驳倒。

毛泽东还指出:中国人多也好也坏,中国的好处是人多,坏处也是人多。这是因为,人不仅是个消费者,首先他是个生产者,生产是可以超过消费的。人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两重性。人多是好事,是因为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从事社会生产的动物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了,总是要革命的。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的。工具要革命,它会通过人来讲话,通过劳动者来讲话,破坏旧的生产关系,破坏旧的社会关系。因此,毛泽东多次说过:我们没有别的本钱,只有一桩,就是老百姓。人多,地大,是我们的两粧本钱。”“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但是,我们的国家有一个很大的缺点,人太多,这么多人要吃饭,要穿衣,所以现在还有不少困难。中国的农业还是靠两只手,靠锄头和牛耕种。农民字都不认识,还有早婚的习惯,你强迫他节育,又不行,他不能控制自己。人类还不能掌握这个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几亿人口还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人多又会变成坏处。人的历史作用大小与人口数量的多少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人口数量在生产条件能适应的情况下,就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反之,就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毛泽东辩证地看待我国人口众多的好坏,也提出了解决办法,就是要发展生产,这也阐明了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1953925日,《人民日报》发布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周年口号,口号中有团结一致,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增加收入,争取共同富裕的生活——这是在党的重要报刊中第一次出现共同富裕概念。同年1216日,由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向全国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为着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是要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这是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共同富裕

毛泽东的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在追求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中的探索,人民的共同富裕也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毛泽东毕生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孜孜探求,1929年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批判均平主义这一传统思想1939年开始,毛泽东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全民生产的热潮;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对“共同富裕”做了全面而科学的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进行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如按劳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一化三改道路等等,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物质基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毛泽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从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两方面来思考共同富裕是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一大特色。毛泽东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手段。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从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来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问题。在这里,毛泽东不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指明了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和方法。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努力,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是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的现代化。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党始终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人民已有了自己的中央政府。它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搞建设既要发展经济,实现物质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要重视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繁荣,提升人民精神文化水平。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五、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

202110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视频讲话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民族未来。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高度重视农、林、牧并举发展,多次论述农、林、牧三者的辩证关系。195910月,他在《关于发展畜牧业问题》中就阐述了农、林、牧三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当时我国的森林覆盖面仅有8.9%,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林业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1949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了保护森林、有计划大力发展林业的基本政策。1955年,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195512月,毛泽东起草的《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再次强调: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19564月编制的《关于全国十二年绿化规划初步意见》,提出从1956年到1967年,对全国一切道路、河岸、城市和村庄进行绿化,并发出了广泛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的号召。1963年,我国第一部相对完整的森林资源保护法规——《森林保护条例》发布施行。这些举措有力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了林业发展,进而保护了生态环境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后高度重视我国生态建设,并对具体的建设思路进行了初步地探索,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初步的方针和指引,也初步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六、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的是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道路。我们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无意跟任何国家打冷战热战,坚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谈判化解争端。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不搞你输我赢,也不会关起门来封闭运行,将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空间,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增添动力。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便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19568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指出,我们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积极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冲突和争端,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坚定同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主持国际公道和正义。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国际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进一步缓和了国际局势,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探索者,他以超前的眼光、深邃的思想、巨大的勇气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