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党的建设

芒康县推进“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
为乡村振兴凝聚合力

发布时间:2025-05-07 作者:欧珠次仁  刘振杰 来源:西藏日报
自“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开展以来,芒康县以技能竞赛、典型选树、产业融合为抓手,激发农牧民内生动力,盘活特色人才资源、绿色农牧资源、红色文旅资源,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径。

技能竞赛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芒康县洛尼乡的群山之巅时,江秋多吉早早来到他的修理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个普通的康巴汉子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中的一个样本。

在洛尼乡举办的现代生产技能比赛现场,焊花飞溅,机器轰鸣。江秋多吉作为评委,认真评判着每一位选手的表现。这位从普通牧民成长为修理厂老板的致富带头人,带动了周边三个乡镇25名村民就业,他的徒弟丁增洛追斩获洛尼乡焊工初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比赛不仅比技能,更要比创新。”江秋多吉在观赛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手磨糌粑”的商机。他计划开办一家采用传统石磨工艺全流程生产的糌粑工坊,发挥洛尼乡青稞品质好的优势,将传承千年的美味推广全县。“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不出传统工艺的味道。”江秋多吉说。

目前,洛尼乡党委对接上级部门承接适合修理厂的部分订单,并积极协调糌粑工坊用地。“乡里从乡活动办工作人员中选派党员担任‘人才管家’,协助跑办各类审批和专业培训。”洛尼乡党委书记昂巴邓介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芒康县以“技能素养、示范引领、群众认可”为标准,在活动中挖掘了一批扎根乡村的技能人才,并实施党员干部包联技能人才机制,帮助协调解决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助力其实现从能手到带头人的蜕变。

集智兴业锻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朱巴龙乡的厨艺比赛现场,达嘎顶村的美食赢得评委的一致好评。“他们的食材新鲜,菜品色香味俱全!”评委赞叹道。“我们的蔬菜是从水培大棚现摘的,从采摘到上桌不超过一小时。”西藏日报社驻达嘎顶村工作队副队长欧珠说。

为了解决达嘎顶村可利用土地资源少、农牧民饮食结构单一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在摸清村情民意后动员农牧民因地制宜建成2座无土栽培大棚。“没想到我们的大棚蔬菜能在全乡厨艺比赛中大放异彩。”如今,春光正好,大棚里的芹菜、空心菜郁郁葱葱,牧草旺盛生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平整山坡砂石地建设无土栽培大棚,不仅丰富了农牧民‘菜篮子’,还解决了冬季草料短缺问题。”厨艺比赛结束后,欧珠在全乡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作了经验分享。达嘎顶村盘活土地资源、发展果蔬种植的做法为部分村情不佳、缺乏集体增收路子的村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打开了工作思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芒康县坚持以“因地制宜、资源共享”为导向,鼓励乡镇、村(社区)结合“红色昌都·振兴奋进”活动、立足资源禀赋,多渠道帮助农牧民增收致富。目前,砂石场、民宿营地、农牧产品、传统手工业制作等一批原有集体经济正在各项竞赛活动中焕发新生机。

精神传承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

春日的澜沧江畔,纳西民族乡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故事诵读比赛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通过活动宣传推介千年盐田、加加面、觉龙沟桃花等特色文旅资源,抓住旅游旺季发展机遇,是此次比赛的另一个目的。

“我们是从214国道进藏前往林芝参加桃花节的,没想到这里不仅有红色文化传承,还有加加面这样的非遗美食,觉龙沟的桃花不输林芝,真的来对了!”游客李女士说。

找准活动和资源禀赋的联结点,才能广泛调动干群积极性,实现宣介、推广、增收、传承等多方共赢。

位于金沙江进藏大桥北侧的西松贡战斗遗址纪念馆中,朱巴龙乡西松贡村酥油制作技能比赛一等奖得主斯朗扎西正身着传统藏装担任农牧民讲解员。他腰间别着的铜制酥油茶壶与胸前的党员徽章相映,成为游客镜头下的独特风景。“当年十八军靠顽强毅力解放芒康,今天我们要把这段红色历史讲好、讲活。”斯朗扎西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芒康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推动各项赛事活动与村情民情相适应、与乡村振兴相衔接,既实现红色基因活态传承,又让古老民俗在红色精神浸润下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