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加速,流动党员管理已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我区高度重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将其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精心谋划、创新载体、协力推进,通过精准摸排、动态管理、双向共管、优化服务等举措,推动流动党员管理更趋规范精细,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红色生力军”。
高位推动——
构建责任明晰的工作体系
流动党员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通过顶层设计压实责任、整合资源。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印发贯彻落实通知,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年度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在全区组织部长会议、全区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上进行专门部署,进一步明确各级党组织工作职责,形成“自治区统筹—地市行业指导—县级组织实施—基层党支部落实”的工作格局。制定《集中开展流动党员登记、接收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流动党员界定标准、时间节点、工作要求及流出/入地工作职责。依托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信息核查、关系转接、教育管理“三同步”行动,并建立“周调度、月通报”督导机制,通过电话督办、重点约谈等方式压实责任。
与此同时,各市地建立“地市指导—县级实施—支部落实”三级联动机制,形成管理服务责任闭环。拉萨市与四川省成都市、甘肃省临夏州签署共建协议,创新“组织共建、党员共管”模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推行“县委统筹—乡镇主抓—支部落实”三级联查,确保排查工作全覆盖;山南市乃东区开发微信小程序,11个社区设立服务站,通过“党委审批+活动证发放”双轨制,确保党员流动有登记、流出有跟踪。
精准摸排——
建立动态更新的信息台账
精准掌握流动党员信息是管理工作的前提。我区创新“纵横联动、多维核查”摸排机制,构建起“线上+线下”“流出地+流入地”协同的立体化排查网络。
网格化排查织密信息网络。纵向建立“村(社区)网格—乡镇街道—县级组织部门”三级排查体系,横向联动公安、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在流动人口登记、居住证办理等环节增设党员身份核验程序。林芝市朗县推行“五个掌握”机制(基本情况、流动时间、地点、职业、组织活动参与情况),确保流动党员底数清、情况明,着力解决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问题。
动态化更新确保数据精准。全区2.2万个党支部全面接入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流动党员管理子系统,通过系统预警督查功能,实时掌握、动态更新流入和流出党员基本信息,力促流动党员信息完整准确。基层党组织利用元旦、春节、藏历新年期间流动党员返乡的有利时机,做好信息核对和教育提醒,并通过查验党费记录、组织关系转接存根等方式核实信息。昌都市洛隆县建立流动党员行前报告、登记建档、定期联系等制度,完善流动党员个人档案,党支部指定专人“一对一”联系流动党员,确保流动党员不失联不失管。流入地党组织发挥网格“前哨”作用,主动上门服务,全面摸排辖区流动党员一手信息。拉萨市城关区药王山社区党支部以网格为单位开展“敲门”行动,网格员采取“上门面访+电话回访+组织查访”方式,系统梳理辖区内的流动党员数据,做到全覆盖、无遗漏。
精准化分类实施差异管理。我区根据流动党员从业特点,建立“四类管理”模式:对稳定就业者推动组织关系应转尽转;对灵活就业群体纳入“功能型党支部”;对离退休流动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对失联党员建立档案专项跟踪。阿里地区针对旅游旺季民宿从业人员中的党员,在景区设立“党员先锋岗”,既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又推动党员更好践行先进性。
优化管理——
实现教育服务全覆盖
管理是手段,服务是核心,发挥作用是目标。我区通过“教育+服务+赋能”三位一体模式,将流动党员从“管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
创新教育模式破解学习困境。我区针对流动党员工学矛盾,打造“双线共学”体系:线上推动流动党员利用工作间隙、通勤路上等碎片化时间学习,依托“学习强国”“西藏组工”等平台开设“指尖课堂”,定期推送微党课、政策解读;线下在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建立“流动党员之家”、流动党支部等,开展“班前一刻钟”“返乡座谈”等活动,引导党员灵活参加各类学习。
暖心服务增强组织凝聚力。我区指导各地各行业整合公共服务、党建服务、生活服务等资源,建立“双向服务清单”,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忧心事、烦心事。流出地党组织提供家庭成员关爱、土地流转代办等服务,流入地党组织推出就业指导、法律咨询、子女托管等“安家套餐”,切实把组织关爱送到党员心坎上。日喀则市两新工委为外卖骑手提供电动车充电、医疗急救包等,让“红色驿站”成为暖心港湾。
搭建平台释放治理效能。我区推行流动党员“定岗定责”机制,引导党员当好平安协管员、矛盾调解员、民生服务员、政策宣传员等,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昌都市卡若区以强化流入地志愿服务为重点,引导流动党员变“流入”为“融入”,积极前往社区开展志愿服务;那曲市组织流动党员进社区、亮身份、送服务、作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