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党的建设

以首善标准书写援藏答卷
——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工作综述

发布时间:2025-07-19 作者:拉姆次仁 来源:拉萨日报

在海拔3650米的雪域高原,一批又一批来自北京的援藏干部人才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以首善标准践行援藏使命,在党建引领、项目建设、民生改善、文化交融等领域深耕细作,为拉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走进拉萨北京援藏指挥部,“一次援藏行,一生西藏情”“用奉献书写忠诚,用实干彰显担当”“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等标语格外醒目。自2022年进藏开展工作以来,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团队牢记“国之大者”,以党建为统领,将思想政治建设贯穿援藏工作全过程。从搭建“五部一办”组织架构、成立11个临时党支部,到每半年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从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开展主题教育,到编纂《北京援藏志》、举办“祖国扎西德勒”文艺汇演,一系列举措让党旗在援藏一线高高飘扬。

拉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北京援藏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王明哲告诉记者:“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团队于2022年7月进藏。自开展援藏工作以来,我们围绕完善基础设施、智力支援、产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交往交流交融、文化教育资源六大领域,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为拉萨高质量发展作贡献。三年来,累计协调落实援藏资金11.6亿元,实施各类援藏项目73个。在民生援藏方面,我们坚持援藏资金和项目80%以上投入到民生和基层。比如,城关区党群服务V站的建设,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了优质的基层服务;城关区第十小学和堆龙德庆区幼儿园的改造,有效提升了当地基础教育水平;北京路上的‘连心桥’,方便了群众出行;当雄县自来水厂的建设,彻底解决了县城1万多群众吃水难问题。”

在城关区白定村党群服务V站,记者看到站内干净整洁,各类免费便民设施一应俱全,图书角、热水器、母婴室、公用洗手间、打印机等设施应有尽有。该站共提供18项便民服务,成为环卫工人、居民群众的“歇脚地”和“能量补给站”。

环卫工人次旦旺姆深有感触地说:“在这里,不仅能随时喝上热水,孩子的学习资料也能免费打印。特别是刮风下雨时,这里就成了温暖的避风港。”

自2023年起,北京援藏项目投入1000余万元专项资金,与城关区携手推进党群服务阵地升级,累计完成66个党群服务V站改造建设。其中,9个站点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智能服务、6个3D打印V站更以创新形态嵌入社区。如今,这些星罗棋布的党群服务V站,正逐步化身为群众“家门口的暖心服务站”。

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城关区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李峥告诉记者:“建设党群服务V站,形成‘15分钟党群服务圈’是深化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必经之路,也是援藏工作的创新尝试。我们把党群服务V站定义为一个流动的小家,它是劳动者的家,是居民的家,更是我们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一刻钟就可以到达的党群之家。”

“在产业援藏方面,我们投资建成了城关净土乳业,在让当地群众吃上优质放心本地奶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就业。投资上亿元扶持尼木县设施农业发展,建设近百座现代农业大棚,成功将北京的樱桃、草莓引种到尼木县,不仅推动了当地种植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充实了当地群众的菜篮子,带动大家增收致富。此外,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主动对接北京企业,充分利用国资国企资源,积极推进北汽集团、首旅集团在拉萨拓展业务;协调王府井百货、同仁堂药业等企业门店入驻拉萨,一批北京龙头企业成功到拉萨投资兴业。”王明哲说。

来到尼木县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温室大棚内的樱桃硕果累累,在北京技术人员的助力下,尼木县高原特色农业焕发蓬勃生机。2023年5月,顺义与尼木以互访为契机,打破传统帮扶模式,搭建跨区域合作平台;龙湾屯镇将先进种植技术引入高原,经本土化改良,实现草莓、樱桃规模化种植,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三年间,龙湾屯镇、尼木县两地保持高频互访,龙湾屯镇专家实地指导21批次96人次,推动两地科学技术深度融合。通过“理论+实操”培训,培养6名技术人才;新建基地带动2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草莓、樱桃产业带动群众增收45万元,“造血式”帮扶成效显著。

自2023年5月起,尼木县依托北京援藏团队,与顺义、龙湾屯镇合作实施“天路”一、二期工程,移植9760株樱桃树苗、79000株草莓苗。截至2025年6月,草莓产量达1.9万斤,产值39万元;2024年樱桃产值达40万元,较2022年产值提升2.5倍。这些高原鲜果,既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更是京拉情谊的生动见证。

推开拉萨市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与键盘敲击声。40余块电子大屏实时闪烁着城市的“健康指数”——这里是守护雪域高原市容市貌的“城市大脑”。调度员曲珍紧盯监控画面,指尖在指挥平台快速划动,不到3分钟,案件信息已同步至执法人员的“城管E通”终端。

自2011年北京援藏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这套覆盖拉萨主城区的“智慧铠甲”已悄然进化。26路自建监控如同敏锐的眼睛,与公安共享的千路视频资源织就天网,“12319城管热线”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的深度融合,让市民诉求实现“一口受理、分类处置”。

自2020年7月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升级运行以来,这里俨然成为拉萨的“中央处理器”。数据大屏上,跳动的数字展示着智慧管理的力量:累计发现城市管理问题107301件,立案102592件,立案率高达95.61%,结案率达到72.72%。如今,平台日均处理案件量是升级前的4倍,城市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出击”,从“末端治理”迈向“源头预防”。

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拉萨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李黎立告诉记者:“这两个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提升了拉萨市城市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通过数字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决策者能够快速作出更加科学、准确的部署,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下一步,北京援藏指挥部会继续加强以数字承揽系统为基座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模式,进一步发挥城市管理网格化作用,当好拉萨城市的‘眼睛’,提高城市管理各类问题的发现、监督、处置能力。”

三年间,744名拉萨干部群众赴京交流、760余名北京专家进藏指导、“京藏号”旅游列车载来近三千名游客,数字经济大会、消费帮扶展会等平台让藏地优品走向全国……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新画卷在高原铺展。

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拉萨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堪称奇迹。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发展活力奔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在这一系列显著变迁背后,北京援藏的贡献清晰可辨。

30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三至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部署要求,累计派出1280余名援藏干部人才,围绕基础设施完善、智力支援、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投入援藏资金64.6亿元,实施788个援藏项目,其中超过80%资金投向民生和基层一线。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从硬件设施建设到软件能力提升,首都人民以真心、真情、真干,在雪域高原谱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华章。

如今,北京市第十批援藏团队完成使命载誉荣归。但是,他们播下的种子早已破土而出:援藏公寓的灯光照亮着长期建藏的新征程、“京藏宏志班”的学生即将奔赴区外高校、光伏电站的电流正点亮农牧区的夜晚、文化互鉴的列车仍在京藏之间奔行……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与看不见的精神传承,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对口支援工作的生动实践,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最鲜活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