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拉萨宗角禄康公园,锅庄的明快节奏与广场舞的动感旋律交织,汉、藏、回等各族群众手拉手围成圈,笑容在阳光下格外灿烂;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的早读课上,不同民族的学生齐声诵读《论语》,琅琅书声里透着共学的热忱;林芝鲁朗小镇的篝火旁,游客与藏族群众同跳一支舞,陌生感在欢笑中悄然消融……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场景,早已是雪域大地上最动人的日常,也是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
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壮美篇章。如今的西藏,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一幅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画卷正在雪域高原徐徐展开。
截至目前,我区共有154个集体、204名个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7市(地)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30个县(区、市)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市),54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共筑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高原
在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78岁的次仁曲宗家的院子里,常年住着来自四川的租户李建国一家。这一住,就是28年。
“刚到拉萨时,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是次仁曲宗阿妈主动把院子里的房间租给我们,租金比市场价低了一半。”李建国回忆道。
如今,李建国的女儿已成家立业,每逢春节和藏历新年,都会带着礼物回到小院,与大家一同过年。“不管什么民族,住在这个院子里的人,都是一家人!”次仁曲宗笑着说。
一直以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重大要求贯穿到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新时代西藏各项工作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拓展。自治区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西藏大学成为区内首家国家“四部委”铸牢研究基地;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西藏卷》,挖掘整理300万字史料,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门巴族、珞巴族卷)》的出版,填补了人口较少民族古籍保护的空白。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我区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出《西藏人民心向党》《金珠玛米》等文艺精品,用艺术讲好民族团结故事。74个县(区、市)全部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文化广场(长廊),138处红色遗址挂牌立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西藏举办的第二届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大赛上,阿里地区噶尔县孔繁森小学学生次旦卓嘎坚定地说:“作为新时代的西藏少年,应该要努力学习,争做民族团结小使者。”在日喀则市白朗县,农民扎西次仁通过参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开起了农家乐,年收入超过10万元。他说:“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如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全覆盖,村(社区)主干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达92.5%。
共享发展成果:让团结进步之花开遍雪域
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江村的草莓大棚里,村民次仁正小心翼翼地给草莓疏果。“这手艺是郭师傅手把手教的,现在我家大棚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倍!”他口中的“郭师傅”,是在西藏生活了20多年的种植户郭合颜。这些年,老郭带出了80多个“徒弟”,各族村民跟着他学技术,日子越过越红火。
发展是民族团结的基石。我区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四五”以来,全区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61.15亿元,实施兴边富民、特色产业、技能培训等项目1543个。自2020年以来,西藏还投入5.12亿元为低收入群众配送健康茶,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
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为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实支撑。青藏铁路、拉林铁路相继通车,2024年底,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和铁路运营里程分别达到了12.49万公里、1359公里。在偏远的山南市玉麦乡,曾经的“三人乡”如今已成为边境小康示范村,家家户户用上了4G网络,孩子们通过在线教育享受优质教学资源。
产业兴,则百姓富。我区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高原农牧、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2024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6389万人次。林芝市嘎啦村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桃花经济”、乡村旅游和观光采摘等特色产业,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游玩,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共绘团结画卷:让石榴籽抱得更紧更实
在昌都市实验小学,来自汉、藏、回等不同民族的学生一起上课、一起游戏,还通过“手拉手”活动与区外学校结对子。校长说:“孩子们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民族团结的种子自然生根发芽。”
我区深入实施“三项计划”,在教育、就业、文旅、社区等多领域创新实践,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2024年,全区组织“高原红石榴”少数民族参观团赴区外学习交流3.49万人次;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从2012年的45万人次增至2024年的64.8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区外青年来到西藏创业,而西藏大学生也走向全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梦想。
援藏工作架起连心桥。教育、医疗“组团式”援藏让优质资源直达高原。北京市援藏医生王磊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工作1年期间,带出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说:“我们不仅是来帮扶的,更是来交朋友的。”
法治为民族团结保驾护航。西藏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了模范区创建条例,将民族事务纳入法治化轨道,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基层治理创新不断深化,“网格化管理”“双联户”制度让邻里互助成为常态,增强了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的能力,全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不断提高。
60年团结奋斗,60年沧桑巨变。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充分展示了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藏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高原绽放得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