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党的建设

雪域明珠六十载 奋楫扬帆谱新篇
——拉萨市六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5-08-21 作者:次央卓 来源:拉萨日报

六十年砥砺奋进,一甲子沧桑巨变。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援藏省市的无私援助和鼎力支持下,拉萨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巨变,书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壮丽篇章。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市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有力。区、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后,拉萨市紧紧围绕“四件大事”,全力推进“四个创建”,以“七个排头兵”标准担当使命,跑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以昂扬之姿扛牢首府城市担当,奋力续写雪域明珠的时代新篇。

经济腾飞,综合实力显著提升。60年来,拉萨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跨步跃升。西藏自治区成立初期,拉萨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发展水平滞后。1965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94亿元,产业结构单一,现代化发展几近空白。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对口援藏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拉萨立足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区、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拉萨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连续突破关键关口,从2021年跨越700亿元,2023年突破900亿元,2024年攀至990.04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超35.0%,坚定扛稳首府城市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责任担当。人均生产总值飞跃提升。1965年,拉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341元,2024年达113563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夯实根基,基础产业蓬勃发展。60年来,拉萨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持续推动基础产业发展,全力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基础设施历史性跨越。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是拉萨经济发展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业税取消等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地实施,极大激发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加速推进传统农牧业发展的同时,依托高原生态资源大力培育净土健康产业,促进产业融合,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9.55亿元,较1965年增长57.8倍。粮食产量达到17.31万吨。工业经济强势崛起。1965年,拉萨市工业总产值仅0.16亿元,工业基础十分薄弱。60年来,拉萨工业从起步探索到发展壮大,逐步构建起以绿色食饮品加工、藏医药、民族手工业、天然饮用水等为主的工业体系。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5家,工业增加值达到208.8亿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60年来,拉萨基础设施实现从落后到完善的蜕变,交通、通信等领域成果丰硕。自治区成立初期,拉萨仅有几条简易公路,交通闭塞严重制约发展。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拉萨大桥落成,拉萨交通基础建设迈出关键第一步。如今,拉萨已构建起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更加便捷,“拉萨三小时经济圈”正在持续发力,加速推动拉萨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激活区域协同发展新动能。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自治区成立初期,邮政业务总量仅为45.1万元,电信业务总量为37.3万元。60年来,从马帮邮路到纵横的光纤网络,从稀缺的固定电话到普及的5G通信,拉萨邮政通信完成从“基础薄弱”到“现代化、智能化”蜕变。

结构优化,发展格局焕然一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自治区成立之初,拉萨以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层次低。经过60年的发展,全市经济逐步从“一产独大”,向一、二、三产业协同共进的格局转型。1965年,拉萨三次产业结构为43.6:10.6:45.8,呈“三一二”形态,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接近,第二产业规模小、仅起辅助作用。2024年,结构进一步优化为3.4∶39.0∶57.6,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市场主体蓬勃发展。2004年“一经普”拉萨法人单位1875家,2008年“二经普”法人单位达0.26万家,到2023年“五经普”法人单位达4.08万家,从起步到突破,一组组数据,见证拉萨市场主体发展的强劲动能,更彰显经济发展蓬勃活力和潜力。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自治区成立初期,拉萨商业以国有为主。改革开放后,消费市场向市场经济转型,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扩大内需政策推动下,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品质消费、服务消费成为新热点。市委、市政府及时果断出台了《拉萨市促经济惠民生助企业8条政策》,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推动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拉萨消费市场日趋繁荣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65年的0.20亿元,到1979年首次突破1亿元,达到1.11亿元,2010年社消额迈入“百亿元”大关,达104.03亿元,2024年持续扩量达到526.83亿元,较1965年年均增长14.2%。

民生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60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改革完善惠民各项政策,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迈进。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65年,拉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为0.05亿元、0.13万元。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0.64亿元,较1965年年均增长达14.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5.35亿元,较1965年年均增长达14.9%。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60年来,通过产业带动、就业促进、政策扶持等多种举措,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171元,较1965年、2012年和2021年分别年均增长9.2%、9.5%和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51元,较1965年、2012年和2021年分别年均增长10.3%、11.8%和8.6%。社保体系稳健筑牢。自治区成立以来,拉萨始终将民生福祉置于发展核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024年底,全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5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1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5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4.6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1.35万人等各险种参保规模持续扩大,制度保障效能显著提升。全市1250名特困供养人员得到妥善照料,让社会保障更有温度与力度。

社会进步,各项事业全面开花。教育事业蓬勃发展。60年来,拉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战略,建设“教育城”,系统整合原有分散教育资源,“组团式”教育援藏全面落实,大力引进更多优秀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1965年全市各类学校346所,在校生1.73万人,教职工689人。从1985年开始对义务教育阶段农牧区子女实行“三包”政策,再到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逐步形成涵盖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较为全面的现代教育体系。截至2024年底,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0.17万人,比1965年增长了10.6倍;教职工人数达到了2.24万人,比1965年增长了31.5倍,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49%。文化事业繁荣发展。60年来,拉萨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加强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推出一批具有拉萨特色的精品力作,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卫生事业全面进步。1965年全市仅有医院1所,卫生所11个,卫生技术人员299人。2024年,全市卫生机构766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0.5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01万人。自治区成立以来,拉萨卫生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实现翻天覆地变化。

绿色发展,守护高原生态家园。拉萨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以示范创建为引领,全力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美丽拉萨。紧扣“绿满城、水润城”发展理念,深度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与高原海绵城市典范打造,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幸福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实施拉萨南北山绿化等重点工程,持续扩大绿色版图。拉萨市森林覆盖率达19.49%,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75.81%,让“绿满城”从愿景变为现实。在污染防治领域,拉萨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城镇生活垃圾、污水高效处理,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稳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全年空气优良率达99.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标准。

六十载栉风沐雨,六十载春华秋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拉萨市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指示,以“四个创建”为抓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拉萨篇章,让雪域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