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林芝市察隅县竹瓦根镇日东片区党委挂牌成立,这颗扎根牧区的“红色引擎”刚运行半年多,就把辖区里的村党支部、驻村干部、牧民党员群众拧成了一股绳。如今在日东片区,各村牧民群众都说:“有‘大党委’搭台,大伙儿一起唱戏,现在办事儿不用东奔西走,家门口就能找着主心骨。”
察隅县日东片区平均海拔3800多米,以牧业为主,距县城所在地竹瓦根镇较远,两地之间受群山阻隔,给群众生产生活和基层治理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突破地域限制,竹瓦根镇尝试打破区域壁垒,组建由乡镇党建指导员、派出所所长、驻地企业项目负责人和区域内6个村的党支部书记组成的“大党委”智囊团,通过建立健全片区议事决策制度,共同为乡村振兴汇聚智慧和力量。
在每周的联席会上,大伙儿时常围坐在一起,掰着手指头算发展的账:“国道219项目施工得给牧民留好牧道。”“目若驿站得添上太阳能热水器,游客来了才留得住。”……
就这样,修路、建驿站、盖医疗站这些牧民念叨的20件大事,在片区党委成立后的2个月内纷纷开工启动,实现矛盾纠纷“零上交”。
尤其是嘎乌牧场那条坑洼路,以前牛羊放牧得绕3个小时的远路,现在,通过片区党委协调工程机械,半个月就把碎石路铺得平展展,牧民赶牛羊再也不用深一脚浅一脚了。
不仅如此,日东片区党委还着力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协调组织群众参与服务保障国道219项目务工170余人次,累计带动增收200余万元。
在日东,“片区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体系像张密实的网,把相邻村的力量拢在一块儿,集中力量办群众最关心的事。片区党委定期指导各村在社会治安、道路交通、防汛减灾、矛盾调解等方面加强沟通,推动了治理力量融合。
眼下,正值防汛关键期,片区党委组织各村干部和农牧民党员,戴着红袖标、背着铁锹挨家挨户转,全面检查道路、电线线路、水利设施等状况,为的就是及时排查处理各种防汛问题,让群众平安度汛。
“卓玛大姐,你家老房后墙裂了缝,遇到下雨比较危险,我们找人把墙修一下,这几天你们一家得挪到村活动室暂住,以防万一。”通过排查和整治,日东村卓玛家的住房隐患解决了,她拉着村干部的手连连致谢。
在一处路基塌方点,党员弟迪连续三天蹲在那里守夜,每晚拿手电筒照着过往车辆,不停地喊“前面塌方了,路变窄了,慢点儿开,注意看路。”直到塌方点路面清理妥当。弟迪以身作则,确保了旅客和群众的安全。
卓玛大姐说:“现在只要看见‘红袖标’在村口晃,我们心里就踏实。”
日东片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以前牧民感冒发烧都得跑100余公里去县城治疗。看病难问题,一直是困扰当地群众生活的重要民生问题。
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难题,日东片区党委多次协商谋划,会同竹瓦根镇党委、镇卫生院,积极与察隅县卫健委、县人民医院等单位对接,争取资金20万元,在目若村盖起了亮堂的医疗服务站,调配专业医护人员4名,配齐便携式B超机、心电图机、半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医疗设备,开设诊疗室、药房、治疗室等功能区域,把卫生室搬到了日东群众的家门口,小病小痛,不出片区,就能看。
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还没入驻,牧民就扒着窗户瞅新鲜。“这心电图机跟电视似的,能照出心脏咋跳。”“这除颤器可是救命的宝贝。”群众对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的到来,都非常期待。
“以后不光头疼脑热不用跑远,每月还有县医院的医生来义诊,给我们送医送药,甚至还开来了健康体检车,能开到牧场深处给村民们做B超,再也不用牵着牦牛翻山看医生了。”知美村群众边巴如是说。
“‘大党委’不是花架子,要把辖区内的力量全部调动起来,是要给牧民扛事儿,给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这是日东片区党委书记达瓦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当地党员干部努力实践的行动。
现在,在片区党委和牧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日东各村正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奏响边陲牧区发展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