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800米的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念村,细雨薄雾中透着清冷。念村村委会院内“便民澡堂”标牌下,牧民们拎着洗漱包进进出出,为村落注入了浓浓暖意。这座建成仅半年的民生设施,是墨竹工卡县以“微改造”推动民生提质的生动缩影。
“以前带孩子洗澡,得赶车去乡里的温泉,排队两小时是常事。”村民益西一边整理毛巾,一边细数过往难题,“冬天在家烧水洗澡更麻烦,稍不留神孩子就着凉。”如今,澡堂内24小时供应热水、防滑脚垫与安全扶手,让她每周必带孩子去澡堂“报到”。更让她舒心的是,放满儿童读本和绘本的休息区,成了孩子们的“新乐园”。
推开澡堂大门,拖鞋、吹风机、香皂等用品分类摆放整齐。与洗浴区一墙之隔的休息室内,牧民普片正倚着软垫翻看藏文故事集。“识字后就爱来这儿看书,洗个澡的工夫还能学知识。”她指着书架上的《高原牧草种植手册》说,“前阵子按书里的方法调整了放牧区,牦牛长膘更快了。”细节处的贴心设计,让便民设施真正走进群众生活。
“澡堂建成后,村民们串门聊天的频率高了。”念村党支部书记贡亚望着窗外结伴而来的牧民,语气中满是欣慰。这座占地不足200平方米的建筑,如今成了念村750位牧民的“公共会客厅”——洗浴后围坐读报的老人、交流养殖经验的青年、分享绘本故事的孩子……
这样的变化,源于墨竹工卡县推进的村级设施“微改造”工程。今年以来,墨竹工卡县投入203万元专项资金,以“盘活存量、实用为先”为原则,对全县村(社区)澡堂、厨房进行设备升级与功能整合。念村澡堂不仅加装了恒温系统,更通过嵌入书架、增设充电插座等细节改造,让民生设施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属性,成为凝聚人心的文明载体。
“这些澡堂不只是洗澡的地方,更是乡村振兴的‘温度计’。”墨竹工卡县民政局负责人介绍,全县15个村级便民空间改造完成后,同步建立了“村民自治+政府监管”的维护机制,确保设施长期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