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以拉萨的发展为己任,当桥梁做纽带,振兴拉萨教育教学质量;
拉萨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在各种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冲锋在前,全力以赴保稳定促和谐;
拉萨人民不会忘记,你们视藏区群众为亲人,尽心尽力解难题办实事,用真爱温暖雪域大地,开启了民族团结的崭新篇章……
北京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自2014年在拉萨率先启动以来,一批又一批援藏教师视拉萨为“第二故乡”,用真情温暖雪域高原,把大爱洒进雪域高原,做拉萨人、说拉萨话、办拉萨事,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了不畏艰险、勇于挑战、吃苦奉献的援藏精神。
讲实干重实效
“上课铃声响后,一名同学上台讲英语故事,虽然是照稿读句子,但也十分认真,略带藏语特色的英语听起来虽不标准,但同学们能听懂。听完故事,一名学生就故事内容提问,其他同学回答。出错是常态,往往能引起同学们的阵阵笑声……”向记者谈起这些的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援藏教师周松梅,五分钟的英语故事结束后,开始小组对话展示。周松梅站在教室后面,把讲台留给学生。孩子们高举小手,跃跃欲试,常为哪个组先表演而争执,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同学们陆续跑上讲台。益西念扎和旦增朗杰这组声音最洪亮,但是他们一味追求速度,结果却是吐字不清楚;强珍和丹曲这组对话流利,表现大方……“同学们从开学时的害羞、紧张、手足无措、说话结结巴巴,到现在大方得体的表现,都是他们在英语课堂上努力学习的成果。”对于英语课堂取得的成效,周松梅如是说。
北京工美附中教师杨士森得知国家号召“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的消息后,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经过层层选拔,他于2015年8月4日来到拉萨,开展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
谈到援藏过半的支教工作,杨士森说:“每每看到藏族学生淳朴善良的脸庞,渴望获得知识的炙热眼神以及想要得到帮助的迫切之心,就让我更加坚定要为藏族学生做些实事的决心,同时也增强了我援藏工作的信心。”初来支教,杨士森面临的教学任务便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榜上有名”的“双差班”。即使是这样,杨老师并没有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一到周末时间我就骑着自行车走访一些学生家。平时也通过电话、微信、请家长到校的形式,实现了和班里每个学生家长单独沟通学生成长、发展的情况。”杨士森的不懈努力赢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时常有学生擦着眼泪向他竖起大拇指,还亲切地叫他“尼玛老师”,起初杨士森并不懂这个名字的真正含义。后来一位学生家长说,“尼玛”是太阳的意思,希望杨老师可以像太阳一样照亮孩子的心灵。
讲奉献重品行
进藏工作以来,生活和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并不影响工作的热情,在援藏工作中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新时代援藏精神,以“首善、创新、奉献、律己”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援藏教师马建辉记录在日记本中的一段话。谈起刚入藏时的经历,马建辉说,进藏之前就知道西藏是“生命禁区”,会出现各种高原反应,也做了一些心理准备,但来到西藏之后,身体出现的问题还是始料未及,因氧气短缺,出现了各种高反症状,头疼、呕吐、流鼻血、头晕脑涨……不过这些状况都没有击倒马建辉,他说:“从踏上雪域高原来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的那一刻,我就把自己当成一个真正的‘北实’人,不忘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用自己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挥汗泼墨,辛勤付出。”教学中,马建辉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从事数学教学。结合教材的不同和西藏学生的特点,既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又注重学生个体发展,马建辉决定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马建辉说:“有时候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教学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想出一个办法,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听明白的学生用藏语去相互教学,长时间下来效果很好,让数学课堂更加开放、和谐和高效,学生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心学习。”
自2015年8月以来,北京援藏教师李静一直承担着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初二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及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谈起在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承担班主任的工作,李静感慨道:“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校所有学生都是寄宿制,一周回一次家,每周日晚上7:30之前返校,班主任老师跟班,开班会,学生晚课及晚自习结束后,要分别到男女生宿舍检查寝室卫生及就寝情况,直到所有宿舍熄灯,差不多11:00左右,才能离开。”在这一学年里,李静不仅克服着自然环境对身体极限的巨大挑战,也收获着情感交融带来的喜悦。学生们亲切地称呼她“静静老师”,热情地为她起了藏文名字“拉姆”。而学生家长的表现同样让李静感动,有一位家长在短信中写道:“很荣幸孩子拜师于您,今日拉萨天气有点冷,请您注意保暖。”还有一位家长在班级微信中说道:“感谢李老师,要不是李老师,咱们(家长之间)还很陌生。”甚至还有家长给李静送来了藏鸡蛋。所有的这一切,让李静把在北京偶尔有过的教师职业的倦怠感抛掉了,现在她正在尽情地享受属于一名雪域高原教师的幸福!
讲创新重德育
“记得一次晚自习,我给孩子们播放了我在北京指导的《情系夕阳,爱暖空巢》的班会,全班所有同学在观看中都在流泪。”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援藏教师李鹏告诉记者,“下课后,学生德庆措姆跑到我的办公室含着泪对我说:‘我再也不恨妈妈了,我的妈妈太不容易了’。”经了解,李鹏才得知:这个孩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妈妈随后改嫁,她被送往拉萨SOS儿童村。“现在的妈妈要照顾13个孩子,很辛苦。妈妈有时看到她表现不好,总是说她,她就嫉恨妈妈,想念自己的亲妈妈。观看完这个班会后,她跟我说了很多关于现在妈妈的故事,觉得自己做得很不好,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李鹏告诉记者,“那天晚上我想了很久,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教孩子什么?我忽然想到教育应从教孝开始,培养一个有道德的人,试想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何谈爱祖国、爱事业、爱朋友……”在之后的教学中,李鹏决定要经常做这些感恩教育,尤其是孝顺父母的教育,诚如著名小提琴表演艺术家盛中国所说:“愿我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一粒美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人的心田。我想我在课堂上也应该播撒爱的种子,相信总有一天会发芽。”
说起教育事业改革创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倡导的“智达教育”理念,明确了“创办在自治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提出了“明德于心,明正于行”的校训,制订了“探索实践精细化管理,打造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发展策略,通过打造绿色、人文、智慧、阳光、书香的“五彩校园”,实现“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维护民族团结,具有基础扎实、个性鲜明、阳光自信的栋梁之材”的育人目标,这一切,都与北京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息息相关。
北京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拉萨市教育局副局长杜建峰表示,经过两年高寒缺氧的援藏工作,同志们有的因此患上了高原病,有的因此错过了发展良机,然而大家为拉萨教育改革发展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将永远铭记于拉萨各族干部群众的心中。两年的援藏经历必将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它会像甘甜的青稞酒一样弥久香醇,会像绽放的格桑花一样芳香四溢,会像洁白的哈达一样亘古圣洁,北京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必将永远镌刻在拉萨发展进步的历史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