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拉萨,相隔3000多公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20年7月31日,北京医疗援藏团队第9批第2期的21名队员走进拉萨市人民医院,开启援藏之旅。一年来,他们克服高海拔工作的种种困难,带着技术和专业,揣着真诚和情怀,在拉萨这片土地留下了他们“医者仁心”的动人故事。
对于去年进藏的时间,来自北京友谊医院的王文海记得十分清楚,因为7月31日那天,是他儿子的生日,王文海没有来得及陪儿子过生日,便随着新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前往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开展医疗援助工作。一年来,在北京友谊医院的支持下,王文海与受援科室共同努力,开展了自治区首例胃早癌内镜下切除术、首例食道癌金属支架置入术等多项首例手术,在临床、教学、科研、科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有一个在内地上学的孩子,患有慢性胰腺炎,在内地治疗效果不是特别好,病情反复发作。患者家属听说拉萨市人民医院有援藏医生,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孩子从内地带回拉萨治疗。我们也十分慎重,经过全科讨论以后,给孩子做了ERCP,放了胰管支架,到现在,孩子能正常上学正常进食了。有一次我在日喀则交流学习时,碰到了孩子家长,孩子家长说孩子的情况很好,对我们也非常感谢。”王文海说。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詹曦没有想到,母亲会查出患有白血病,更没想到,病情检查出来的那一天,她远在拉萨。拭去泪水,詹曦知道,援藏还没结束,这里依然需要她。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詹曦把工作重点放在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规范诊治与疑难病例的诊断与治疗中,多次开展专业培训,邀请北京专家进行疑难病远程会诊。援藏期间共诊断疑难病例80余例,诊断呼吸系统罕见病10例。
“我的专业方向是间质性肺疾病,这种病在呼吸科是一个疑难疾病,这一块儿在藏区也是整个呼吸病学的空白,我来了之后在这里诊断了藏区首例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相关的间质性肺炎以及过敏性肺炎,随后对这一系列的患者,我们都进行了一些规范的诊治。同时,我也带着本地医生学习掌握诊治方法,现在本地医生也能进行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治了。”詹曦说。
在市人民医院超声室,来自北京同仁医院超声诊断科的医生马腾一边给孕妈做产前筛查,一边询问孕期情况。一年前,马腾来到市人民医院后,就发现医院的超声医学科临床需求很高,但科室医师结构年轻化,产前筛查存在短板,为此,她优化产前超声筛查门诊预约方案与流程,更新产科超声报告模板,并制定学习制度,促进年轻医师工作能力的提升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产前筛查这个工作对胎儿医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主要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切面,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畸形筛查情况,还有血流动力学的情况,包括胎儿附属物,比如说胎盘、脐带、羊水这些情况做一个综合评估,最主要的目的是在胎儿出生之前,发现重大结构畸形,能够避免和降低新生儿的出生缺陷,提高人口质量。”马腾说。
如今,当地老百姓都知道,在市人民医院,有一批来自北京的医生,他们的到来,让许多以前需要去内地才能诊断和治疗的疾病,现在不用出藏区,就可以得到较高水平的诊疗。
呼吸科患者普布次仁因痰中带血来到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医,诊治医生詹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詹曦医生特别细心,对病人很负责。”普布次仁告诉记者,“北京援藏医生来到拉萨市人民医院带来了新技术,他们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我们作为病人十分感激他们的付出。”
除了患者和家属,医疗援藏团队的到来,感受最深、影响最大、受益最直接的是本地的医务人员。在一年的工作中,北京医疗援藏专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变“输血”为“造血”,为市人民医院培养留得住的人才,留下带不走的技术,让北京优势医疗资源的种子在拉萨生根发芽。
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巴桑卓玛告诉记者:“像ERCP和ESD,全区只有极个别医院能够完成这些操作技术,现在,在王文海主任的带领下,我们科室的医生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援藏医生的到来,对我们科的医生也好,对西藏的患者也好,都是获益很大的。”
有志而来,有为而归。谈起援藏感受,詹曦说,来这里能够切实帮助到西藏的患者,能够用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使患者的病痛得以解除,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王文海说,在这里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淳朴以及他们对医生的充分信任,这是最让我感动的。“组团式”医疗援藏,明年还会继续开展下去,还会有新的同事来接替我,我们也会把这种医疗服务继续带给拉萨人民。
开创多个首例、填补科室空白、带出优秀徒弟……对于每一位援藏医生来说,到西藏,是一次无悔的选择,亦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医生接过“组团式”医疗援藏的接力棒,续写发生在雪域高原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