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卧病在床的10个日夜,成了边巴次仁参加驻寺工作以来和家人相伴最长的一段时光。
有多大的担当,就会有多大的事业——
驻寺工作16年来,小昭寺管委会原党委书记、主任边巴次仁始终奋战在宗教工作第一线,认真落实自治区利寺惠僧举措,以践于行的大爱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寺庙僧人的心坎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6年8月15日,因积劳成疾,边巴次仁的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47岁……
“我们的工作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殿堂和僧舍。要到僧人身边去工作、去服务”
在冬日暖阳沐浴下,古城拉萨一派晴朗。
拉萨老城区,前不久刚完成修缮的小昭寺金顶,在阳光照耀下分外夺目。
小昭寺大院内,除了僧人和络绎不绝的香客,还有驻寺干部忙碌的身影。
寺院转经道内,寺管会副主任米玛顿珠正在检查壁画修复工作。他告诉记者,这几年国家和自治区投入3200多万元,实施文物维修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次壁画修复完成后还有新项目要陆续动工。
米玛顿珠说,从2011年起,边巴次仁担任寺管会主要领导期间,小昭寺在争取落实项目方面是城关区文物单位中最多的,为了使项目落地,确保项目规划实施让僧众满意、让组织上放心,他甚至连周末的休息时间也放弃了。
工作中,边巴次仁不折不扣地落实区党委、政府的利寺惠僧政策,用工作的实际成果让僧众信服干部、信任干部。
谈起边巴次仁,驻寺干部旦增多吉感慨万千:“我第一次到寺管会报到,边巴主任正在清理厕所污水。当时我还以为他是后勤人员,压根没想到他就是我们的领导。”
旦增多吉说:“边巴主任的工作干劲儿一点也不比我们年轻人差。更可贵的是他的这种工作态度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年累月始终坚持。”
平日里,边巴次仁从不以领导自居,让下属干的工作,自己首先带头干。他平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们的工作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殿堂和僧舍。要到僧人身边去工作、去服务。”
小昭寺地处老城区人流最密集区域,宗教活动多、朝拜信众多,工作的繁杂不言而喻。
从寺院维修施工、僧舍维护到厨房炊事、信众排长队秩序维护,都少不了边巴次仁,重活累活,他总是抢在前头。
有干部不解地问:“你是领导,这些活,你吩咐下属去做就可以了嘛。”
他回答:“我出来干事,大家也会更加努力地工作。”
简单的话语中,流露的是边巴次仁对工作的责任担当。
2013年藏历新年初一前一晚,小昭寺和往年一样,如期迎来成千上万的朝拜群众。边巴次仁按惯例带队通宵值班,从下午6时开始迎接朝佛群众。
凌晨三时许,值班的干部察觉正在维持现场秩序的边巴次仁行动不便,一问,才发现他的腿脚肿胀得像皮球一样。
大家顿时惊呆了,纷纷劝他回去休息。
前来朝拜的群众一波接着一波,边巴次仁心里放不下。他忍着疼痛,稍作休息,又继续工作起来,直至第二天下午7点多钟,才回到家里。
家人把他送进医院,一检查,已经是肝硬化晚期。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不治之症没有让边巴次仁变得消沉。他回到工作岗位上,更加拼命地工作,努力用自己不多的时间为僧众和信教群众多做些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僧人不是排斥驻寺干部,只是他们还不够了解我们、不够了解政策”
强巴是小昭寺的一名僧人,在僧众中威信较高。起初,由于不了解驻寺工作,担心成立管委会会影响正常佛事活动的开展,他对驻寺干部冷嘲热讽,言语中总带着抵触情绪。
边巴次仁主动联系强巴,一有时间,就到僧舍与他交流学经和生活情况。
言谈中,边巴次仁得知强巴善于管理协调,也比较热衷管理工作,就动员他参与寺庙管理工作。在边巴次仁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强巴同意了。
随着与驻寺干部一同参与寺庙文物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巴发现,驻寺干部不但尽职尽责服务寺庙、服务僧人,僧人有了困难,也可以直接找驻寺干部解决。对干部驻寺工作,强巴和僧人们有了新的认识。
“驻寺干部特别信任我们,愿意倾听僧人的心声。通过他们的工作,寺庙基础条件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僧人的学经和生活条件得到重视和改善,正常的宗教活动得到保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排斥他们呢!”强巴的话,道出了广大僧众的共同心声。
边巴次仁经常告诫驻寺干部,个别僧人有一些抵触情绪可以理解,可能是他们对干部驻寺工作还不是很了解,对我们驻寺干部还不了解的原因。
对于僧人的教育引导,边巴次仁从不照搬理论、生搬硬套,而是着眼实际,循序渐进,引导他们践行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
在西藏,各个寺庙除了遵守统一的宗教戒律外,还有自己的寺规。小昭寺也不例外。
驻寺工作以来,边巴次仁潜心钻研小昭寺寺规,从中挖掘引述与国家法律法规和日常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教规教义,进而引导僧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寺庙风气焕然一新。
在与僧人的日常交流中,边巴次仁熟练地运用小昭寺寺规教育他们:僧人打架、闹事和杀生一律开除,这不是驻寺干部定制的新规定,而是宗教教规教义对僧人行为的约束,也是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作为僧人,一定要坚守“自身底线”。
通过用僧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阐释寺规,边巴次仁和驻寺干部们有效地引导了僧人们努力爱国爱教,从而确保了寺庙和谐稳定。
从2012年年初开始,边巴次仁在小昭寺举办了藏汉双语文化补习班,从文化水平较高的年轻驻寺干部中挑选教师,对僧人进行文化辅导。
一开始,补习班也并不受僧人的欢迎,但随着参加培训的僧人藏、汉双语读写能力的提高,不仅对学习经文大有帮助,而且还能够在社会上用双语进行基本交流,看到这样的“善果”,其他僧人也纷纷加入学习队伍。
如今,补习班已经从最初的一个班、不固定课程,发展到了初、高级和课程固定的两个班。
僧人通过培训,明显提高了理解和掌握政策法规的水平,少数僧人固守旧观念的情况也得到改变。
边巴次仁在重视僧人教育的同时,也要求驻寺干部坚持学习文化知识。
作为一名驻寺工作16年的“老驻寺干部”,每次去殿堂或僧舍,边巴次仁都习惯地带上一两名年轻干部,向他们介绍小昭寺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常识,僧人的学经生活情况,传授驻寺工作的宝贵经验。
久而久之,在驻寺干部和僧人的眼中,边巴次仁不仅仅是一名领导,更像一位言传身教的“老师”,引导大家更好地开展驻寺工作。
“我不是不关心家人,可我还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在藏族传统习俗中,藏历新年初一是一家人团圆相聚的日子。
自从在小昭寺驻寺工作后,边巴次仁连续五年没有和家人过过藏历新年。家里唯一的一张全家福,还是十多年前女儿上幼儿园时拍的。
边巴次仁的妻子拉巴仓觉已记不清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聚少离多的日子。每次给丈夫打电话,叮嘱最多的是请求丈夫按时吃药。
家人给予边巴次仁的,是包容与理解,因为他的为人品质注定他在奉献中追求人生价值。
拉巴仓觉说,女儿从初中到上大学,一直都在内地学习生活。边巴次仁因为工作离不开,一次也没有到内地看望过女儿,孩子有时埋怨父亲,拉巴仓觉的内心也只有委曲和疼惜。
竭尽所能,舍己为公——这是对边巴次仁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他的心血和精力几乎全部都倾注在了驻寺工作中。
僧人益西加措回忆说,记得在一个秋天的晚上,9点多,看到边巴主任孤身一人在寒风中检查施工质量,自己忍不住走上前去,握住他的手,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为寺庙和僧众所做的一切。
僧人们说,不管大事小事,大家都习惯了先找边巴主任,他总是会尽力尽快帮我们解决困难。
小昭寺管委会副主任罗次说,为确保寺庙持续和谐稳定,边巴次仁常常十天半月吃住在寺管会。有时被病痛折磨得满头大汗,干部们都劝他回家休息,他却说:“没事,在桌上趴一会儿就好。”
家人有时劝他放下工作、好好休息,但边巴次仁说:“我是领导干部,我长期脱岗不但会影响大家,还可能影响驻寺工作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
丈夫生命最后时刻的情景,至今清晰地显现在拉巴仓觉的眼前——
边巴次仁被病痛折磨得生活已经不能自理了,但他仍然固执地坚持在病床给寺管会打电话,仔细地询问干部和僧人的情况。
以寺为家,以僧为友。与边巴次仁一同工作的驻寺干部们含泪对记者说:“边巴次仁带病坚持上岗工作,他可能愧对家人、愧对亲友,但是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驻寺领导干部,他是无私的、优秀的,是无愧于党和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