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5月的罗布林卡藏戏表演中,年过古稀的洛桑老人第一次看到了完整的西藏经典传统八大藏戏,他高兴地说:“我父亲是个商人,过去他经常往来于后藏,也不过看到过七部,没想到,今天我可以看到完整的八大藏戏。”在洛桑老人家,他给记者翻出几年前在罗布林卡看藏戏时的照片。那张照片,正是拉萨娘热民间艺术团在罗布林卡举行的西藏传统八大藏戏的报告演出。新旧西藏的变迁,深深地烙在了老人的心坎里。
1982年,成立于人民公社时期的娘热乡下属的藏戏队因老师病重且资金不足,面临解散的危机,一位对藏戏有着深厚感情的老党员格龙拉起了藏戏队,拉出了远近闻名的娘热民间艺术团。3月27日,记者采访到了拉萨娘热民间艺术团的现任团长米玛。他正在准备即将开始的藏戏全国巡演工作,“36年了,娘热民间艺术团和藏戏再一次迎来了繁荣和发展的大好机遇,在不断保护与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我们一个家族的心愿,更是西藏人民的心愿。”米玛告诉记者,“父亲格龙曾说,一个民族,最宝贵的就是文化,他不忍心看到藏戏没落。”14岁的米玛目睹了父亲的执著和艰辛后,退学做起了小生意,来帮助父亲贴补藏戏队,“我卖过酸奶、鸡蛋,搞过运输,做过导游,反正能做的,我都做了,就是为了多赚些钱给父亲,让父亲拿来给演员开工资,给藏戏队添置服装、道具,父亲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后来,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多,我们的藏戏演出也越来越有名气了,藏戏队也从此成功地走出一条发展之路。”米玛说。在父亲逝世后,米玛接下了藏戏传承的“接力棒”,“我的心愿,就是希望藏族民间的藏戏能走向全中国,走在大街小巷,都能听见我们藏戏的声音。”在对传统藏戏的执着下,米玛将藏戏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并进行了抢救性的记录,“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娘热民间艺术团在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首次将舞台演出形式和影视拍摄技术相结合,推出了《八大藏戏》舞台剧、现场版的光碟,成为西藏首家能够演出《八大藏戏》的民间艺术团。”米玛自豪地告诉记者。
随着拉萨市政府对文化事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新一代藏戏艺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如今,每年都有来自全区各个地方的藏戏爱好者慕名而来,希望能在娘热民间艺术团学习西藏传统艺术。市文化局非遗办负责人米玛次仁告诉记者:“在旧西藏,藏戏艺人被称为乞丐班子,就是为了混一口饭吃,大部分都是流浪艺人,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和经济保障,处于社会的底层。如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资金补贴下,娘热民间艺术团里的50余名藏戏演员每月工资都在5000元左右,很多热爱传统藏戏的年轻人也看到了藏戏发展的未来,在没有经济顾虑的情况下,都愿意加入艺术团,演员们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看着藏戏在年轻一代人中间落地生花,我很欣慰。”记者了解到,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西藏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许多民间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区像拉萨娘热民间艺术团这样的藏戏演出队约有180余个,他们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得到了积极长足的发展。米玛次仁介绍,近年来,拉萨市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开拓“活态传承”,“去年,我们实现了国家级非遗——传统八大藏戏的‘数字化’,在‘中国·拉萨·藏戏网’的网站上,市民只要点击‘中国·拉萨·藏戏网’的网页就可以看到藏戏流派、藏戏传承、藏戏影音等一系列有关藏戏的内容。同时,我们还通过中国拉萨雪顿节等文化品牌的综合效益,来展示近年来藏戏的保护成果,搭建全区各藏戏流派以及专业和业余队伍展示、交流、宣传的平台,形成了专业与业余交相辉映的生动局面,并借助网络优势,赋予传统藏戏新的时代气息,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藏戏艺术,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米玛次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