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民族团结

把技艺传承下去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发布时间:2018-12-10 作者:索朗普赤 来源:拉萨日报

  

  作为墨竹工卡县非遗项目传承人,多吉不但将缝制民族传统服饰技艺传承了下去,也带动了贫困群众就业、增收致富。图为墨竹工卡县白雪民族传统艺术品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在缝制藏式传统用品。本报记者 索朗普赤 摄

  多吉,墨竹工卡县白雪民族传统艺术品有限公司法人,该公司的“多吉缝制民族传统服饰技艺”2015年被纳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善于缝制民族传统服装和生活用品正是这位憨厚朴实的32岁小伙的绝活。靠着这份手艺,多吉把公司从最初的小作坊逐渐做大,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还带动了当地的贫困群众就业,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为墨竹工卡县工卡镇的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

  多吉的父祖辈就是做裁缝活儿的,主要缝制帐篷,到他这代已是第四代了。1999年多吉中学毕业后来到拉萨,在舅舅开的手工缝制店里当学徒。从如何缝制帐篷、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到学习服装绘画,多吉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当时的拉萨经常停电,他就在昏暗的烛光下缝制藏式门帘,不记得用坏了多少把剪刀。由于手工缝制费时又费力,学习传统服饰缝制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为了让这项民族传统文化流传下去,多吉学了足足7年,他的青春时光大多在手工缝制中度过。

  2006年,多吉结识了一位从日喀则来的同行旺堆大哥,跟着他开始了手工缝制藏族传统服饰的创业之路。“服装缝制与别的手艺活儿不同,你要了解人体体型特征与测量、掌握号型与规格设计,这个过程中不能有一点马虎大意,一件衣服穿得合不合身、舒不舒适,完全取决于裁缝的手艺。”多吉向记者介绍道。三年里,多吉耐住寂寞、忍住孤独,潜心钻研,手艺得到很大地提高。记者看到多吉的右手食指和拇指指头都有一层厚厚的茧。“手工缝制藏袍是件很辛苦的工作,缝制一套普通的藏袍需要好几天时间,复杂的需要缝制半个月。针拿久了茧子也厚了。”多吉笑着说道。

  2009年多吉回到了墨竹工卡县,在家中陆续接一些手工缝制传统服饰的活儿,2012年他的小规模缝制店开张了。渐渐地地,他的手艺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生意也越来越好,201410月,多吉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白雪民族传统艺术品有限公司”。他的公司招收了2名残疾员工,免费向他们传授手工缝制技艺,其中一名员工现在在拉萨职校任教。2017年多吉的白雪公司被纳入国家扶贫项目,得到国家扶贫资金30万元,他又自筹5.5万元购买了设备和各种布料,公司厂房也搬到了一个约1000平米的大房子。“这个房子是工卡镇政府的,现在免费借给我做厂房。”多吉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厂房,厂房里有6名员工正在缝制环卫工冬季服装。公司现共有16名员工,其中包括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多吉按照手艺的高低和考勤情况发工资。他又和墨竹工卡县工卡镇签订协议,从2017年开始每年年底,拿出1万元给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

  “今年公司接到了县幼儿园和县中学6000套校服的订单,员工们加班加点按期完成了订单,也带来了收入。”问及怎么学会制作现代服装时,多吉讲述了他和汉族朋友邹龙容的故事:“20166月,我从网上选购布料时和小邹认识了,两个人性格相投,就成了生意上的伙伴。今年年初应小邹的邀请,我还去了成都,在小邹的店子专门学习了现代服装的缝制技术。这不,下周小邹也要飞来拉萨,到我的公司看看、学习藏族传统服饰的缝制技术。”

  2016年,多吉当选为墨竹工卡县政协委员,他的妻子也成为工卡镇嘎则村妇女代表。

  多吉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技艺传承的大棒,他告诉记者:“以后,在传承传统民族服饰制作工艺的同时,我还要适时创新,缝制出款式新颖、做工精细的民族服饰,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传承它。同时带动更多的建档立卡户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