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五位一体

共赞辉煌一甲子  共谋西藏新篇章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来源:西藏日报

历史启迪未来,交流迸发智慧。六十载栉风沐雨,六十年华丽蝶变,为隆重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总结辉煌成就、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由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学术研讨会于近日在拉萨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高校、科研单位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辉煌六十载  奋进新征程”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研讨会设有主旨报告和“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推动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正确道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成功实践”“西藏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4个分论坛,辐射历史、现实、未来多个维度,涵盖民族、经济、社会、生态、强边、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旨在总结历史、交流思想、分享成果、共商未来。

开幕式由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党组书记、副院长泽丽主持。与会代表观看了主题概念片《心约西藏之盛世长卷》,共同感受西藏60年沧桑巨变。泽丽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对西藏60年辉煌成就的系统总结,更是社科界学习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西藏新篇章的理论动员。

一、60年辉煌成就、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系统性思考

主旨报告环节由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蓝国华主持,6位专家学者就60年辉煌成就、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边疆治理现代化分享其系统性思考。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杜永彬认为,只有“管好肚子”与“管好脑子”并重、“民生工程”与“民心工程”并重、“物质治藏”与“精神治藏”并重、不断推进西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效力,才能早日实现西藏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明洪认为,西藏治理的现代化一方面已镶嵌在中国的国家治理之内,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保持同一方向,另一方面,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面临的情势与国家腹地各不相同,往往成为国家治理中的短板,但边疆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的经验反过来丰富国家治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交叉创新研究院“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达良俊认为,以乡土植物为主要要素营造“城市近自然型生命地标”的新目标,不仅能够体现西藏自然地域特色,更蕴含了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双重价值。通过具有地域标识度“西藏城市近自然型生命地标”的塑造,可以助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并为全球高海拔脆弱生态系统的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落地的“西藏方案”。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朴认为,60年的齐力奋进,让西藏经济发展实现从“量的增长”到“量与质并举”,基础设施建设从“瓶颈制约”迈向“基本适应”,产业从“传统型”逐渐转向“现代型”,人民生活从“满足温饱”跃升到“多样化需求”;新征程上,应以全面深化改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篇章,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优惠政策解决发展中的烦恼,以共同富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教授索南旺杰认为,治国、治边、治藏的“三治联动”框架实现了对西藏及四个涉藏重点省的战略定位升维,将其系统性地确立为国家地缘安全屏障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枢纽。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这一系统性治理范式,以及“四维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涉藏地区的实践,系统性化解了边疆治理中的“稳定与发展悖论”,将制度优势转化治理效能,为全球多民族国家边疆治理提供了兼具战略定力与弹性的“中国方案”。

西藏自治区党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毛奇认为,60年民族区域自治在西藏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下的西藏实际紧密结合的伟大历程。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化建构中,革命性地重构了西藏的社会制度,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捍卫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真正共同体”理论。

大会设置了四场平行论坛,专家学者和青年后学从多学科、多视角出发参与到平行论坛的讨论中,分论坛在召集人统筹下按交叉互评方式进行评议。

二、“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推动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正确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平行论坛一围绕“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推动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正确道路”主题展开,专家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公共安全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等多维度探讨了西藏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路径。一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伟力,董立仁、王新会、东主才让等认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十个必须”为框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边疆治理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展现出了强大的政治优势,西藏实现了社会长治久安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二是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创新路径,才让东知等认为,西藏需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统筹边境安全、自然灾害等风险,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格桑次仁认为,“空间—社会—经济—文化—心理”五维互嵌模型,让差异化政策与文化认同协同推进;白诚、李迎男等认为,边疆治理需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三是“两个结合”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西藏实践,王黎认为,坚持“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成功实践的关键;吴波认为,20世纪50年代昌都的民主建政实践,为西藏自治区成立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四是意识形态与边疆稳定。廖云路认为,西藏芒康县盐井地区对藏传佛教寺院、天主教堂、文成公主庙等宗教活动场所、教职人员、信教群众实施有效引导和管理,为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了丰沛素材。

三、全面总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平行论坛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西藏的成功实践”展开。专家学者从城市精神、法治建设、交通发展、边疆治理、智库作用等多维度,探讨了西藏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创新路径与显著成效。一是城市精神与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王超认为,城市精神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的重要动力。二是法治建设与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保障,德庆白珍认为,法治在民族团结中起基础性作用。三是交通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李云霞认为,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和现代的青藏铁路,不仅打破了地理隔离,还重构了经济文化格局,推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四是边疆治理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向促进关系,杨彦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治理现代化具有耦合关系,高质量发展、文化共同体建设和反分裂斗争等,共同作用于巩固边疆安全和深化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此外,其他专家还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经验、智库在共同体意识构建中的角色、散工群体与民族融合的微观实践等方面展开探讨。

四、全面探索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

平行论坛三全面探索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多元路径。专家学者们聚焦“四件大事”,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作了全面阐释,从政治、经济、文化、档案学、司法等角度系统总结了西藏60年来在各行各业取得的跨越式成就,从边疆治理、数字经济等视角探索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西藏方案,从制度供给、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培育新质生产力、基层治理、文旅融合发展等角度,共商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路径。一是各行业的跨越式成就,刘秋朵认为,西藏的现代化建设是基于我国国情和西藏实际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典型;旦增坚才认为,达曼人作为边疆离散族群人权问题的成功解决,为世界离散族群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施芳等从妇女权益保障的法治实践等层面解读了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旦曲措认为,申扎县的生动实践,不仅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县域样本,更向全国边疆民族地区展示了“五个认同”引领下的现代化实现路径。三是多元路径探索,在制度供给方面杨力源认为,新征程上,需要以坚持“两个结合”、法律规范先行等为抓手,徐志茹、严丽丽的论文对协同机制等进行了有益探讨。基层治理方面,多吉班丹、喻芳等认为,西藏基层治理现代化,从实践逻辑看,要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三治”融合,强化智慧治理。宋爽、王丽、李世杰等提出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精神文明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五、回答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

平行论坛四致力于回答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专家学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西藏实践为切入点,用民族学、法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着重从生态工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全面梳理60年来西藏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展现了西藏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准确把握,为进一步推进美丽西藏建设提出了诸多针对性、可操作性对策建议。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功实践,杜刚认为,西藏开发区(园区)建设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西藏实践的成功案例。二是重大生态工程,丁玉珂、王亚萍等认为,南北山绿化工程实现了工程建设系统化、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施工监理专业化,彻底扭转了“种树不见树、造林不见林”重造轻管的状况。三是生态法治,次珍、张光耀、张春梅等认为,可以探索构建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追求,体现西藏地方区情、促进地区发展、维护地区群众利益的综合性法规制度体系,创新法制健全、管理科学、执法严明、多元参与、监督强效的法治化实践范式。四是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彭希璇认为,未来需借助大数据、AI技术搭建“数字生态”平台,推动生态监测预警智能化;群陪认为,应从“生态—产业—文化”融合驱动特性角度考虑制度适配性的政策优化方案。丁涛、李冬琴等从生态环境保护行政公益诉讼基层检察官实践等角度提出可持续意见。会上,专家学者还就司法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保驾护航、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何协调推进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自治区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自治区社科联副主席罗布在闭幕式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视角多元,在系统总结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基础上,为西藏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与会学者提出的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必将对西藏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执笔:罗招武、刘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