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明确了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提出了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西藏乡村振兴兼具三重独特属性: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需严守生态红线、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作为多民族聚居边疆地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需在“增进共同性”中尊重差异性;作为经济相对滞后地区,需借力外部支援与激活内生动力相结合,发挥后发优势。“千万工程”作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典范,其“党建引领、生态优先、文化赋能、政策衔接”的核心经验,为西藏破解瓶颈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范式。
党建引领:构建“四级联动+援藏协同”的组织体系,夯实边疆治理根基
基层党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向乡村延伸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族地区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核心纽带。“千万工程”的核心经验之一,是构建“省统筹、市推进、县主抓、乡落实”的四级联动机制,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西藏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叠加援藏协作维度,形成“自治区统筹—地市协调—县域主抓—乡镇落实—援藏工作队赋能”的五级治理链条。借鉴浙江“党员示范岗”做法,在林芝、山南等地推行“党员中心户+网格治理”,落实党员联系群众,既宣传中央乡村振兴政策,又收集民生诉求,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功能融入日常,夯实边疆地区的基层政权基础。
生态优先:践行“两山”理论的高原表达,守护生态安全屏障
西藏的生态地位决定了其乡村振兴必须遵循“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逻辑,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度契合。近年来,西藏先后出台《西藏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条例(2022年)》《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办法》,将生态保护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核心指标。其创新实践,推行“生态积分制”本土化,借鉴浙江经验在波密、巴宜试点“积分超市”,降低管护成本,培育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发展低干扰生态文旅,依托世界自然遗产打造品牌,推行“预约制+环保导游”,2024年,林芝市生态文旅带动乡村居民收入增长12%。
文化赋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激活传统藏文化价值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对西藏而言,其文化振兴的核心是“根植藏文化传统,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千万工程”中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的经验,被转化为西藏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文化路径,体现在“非遗+文旅”的创新转化与规范共同意识的融入。西藏借鉴“文化特派员”制,选派非遗传承人为“乡村文化导师”,在萨迦、芒康等地将藏香、唐卡等非遗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强化了各民族文化属中华文化重要部分的认知;并且参考“樟树下议事”,推行村民议事会,将“民族团结、固边守土”入约,将乡村治理、边疆稳固、民族团结深度绑定,体现了“国家意志与基层自治”的有机统一。
政策衔接:从“输血”到“造血”,深化对口援藏的战略升级
对口援藏是国家支持西藏发展的重要政策,其“全国一盘棋”的协同逻辑,与浙江经验“协同并进”的治理智慧高度契合。一方面,建协作基金、产业基地,援藏省市提供资金技术,西藏供地供人,共促特色产业发展,浙江企业助西藏产品销往全国;另一方面,开展干部互派,西藏干部赴浙学经验,同时邀请浙江新农人等来藏培训,将“数字技术应用”“品牌运营”等现代理念传入高原。
西藏乡村振兴的独特在于并非简单移植“平原经验”,而是立足边疆、民族、生态三重属性,探索出“党建固边、生态筑基、文化凝心、协同共富”的路径,既遵循中国乡村振兴共性,又彰显西藏独特逻辑,落实国家战略,实践民族区域自治。站在新起点,西藏乡村振兴需强化系统思维,不仅要学习“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将规划纳入法规;也要深化民族团结实践,融入产业治理;更要严守生态底线,让绿水青山变成发展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西藏终将以独特路径书写共同富裕答卷,为全球同类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系北京市委党校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