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千里“追光”记

发布时间:2025-11-20 作者:汪纯 赵书彬 洛朱晋美 来源:西藏日报

图为培杰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做眼部检查。本报记者 汪纯 摄

“咚咚咚……”初冬的清晨,藏北草原的天刚蒙蒙亮,那曲市索县赤多乡达囊村村委会就响起了敲门声。

敲门人是应约前来的村民塔曲,她的脸冻得通红,显得有点迫不及待。今天按计划驻村工作队要和塔曲商量她的儿子培杰(化名)眼疾的后续治疗方案。

第一书记央金拉姆将一杯热乎乎的酥油茶递给塔曲。随即转身拿起工作日志,显眼位置赫然记录着:“每月跟进培杰的眼疾情况,联系北京同仁医院专家及时确认进展方案。”

来不及寒暄客套,大家围坐在一起商量培杰再赴北京治疗的细节。

“阿佳,别担心。你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不久前在北京召开,全会强调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就是我们驻村干部要做的事情。”央金拉姆拉着塔曲的手,耐心解释道。

“有党的好政策,我就放心了。大家对我们的帮助,我一直很感恩,接下来还要请你们多费心。”塔曲感激地说……

培杰治病的故事要从今年的“百日走村入户大调研”说起。当时,央金拉姆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每天挨家挨户访民情、拉家常。村民塔曲家5岁的培杰却让他们揪心:别的孩子追着牦牛跑,他却猫在帐篷旁;别的娃仰着头看云,他却眯缝着眼,仿佛阳光很刺眼。

“阿佳,孩子的眼睛是不是有问题?”一次家访时,央金拉姆蹲下来,仔细看了看培杰的眼睛,问塔曲。她叹了口气,说:“培杰刚会走路时,我们就发现他白天怕光,三年来跑了大大小小许多医院,都查不清病因。”作为母亲,塔曲这几年为了儿子的眼晴操碎了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央金拉姆当即在工作日志上写下:培杰,视力障碍待查,联系县驻村工作总领队协调医疗专家。并在旁边画了一个醒目的符号。

“孩子的眼睛,我们和你一起想办法!”于是,驻村工作队迅速行动,通过相关部门辗转联系上北京同仁医院援藏专家张景尚医生,说明了孩子情况。

“孩子的情况拖不得,先来拉萨初诊!”张景尚回复道。

8月27日清晨,央金拉姆带着培杰坐上去拉萨的车。

在拉萨市人民医院,医生的检查非常细致:视力测试,裂隙灯下观察眼睑、角膜,眼底检查……最终给出结论:“疑似视神经病变,有严重的散光同时伴随全色盲和弱视,需尽快到北京同仁医院做基因检测,明确突变位点才能进行针对性干预。”

可新的难题横在眼前:培杰只会说简单汉语,到北京人生地不熟,而且往返北京的花费不菲。

“要不……就算了?”塔曲红着眼圈,迟疑地说。

“有我们在,绝不能放弃!”央金拉姆斩钉截铁地说。

回到达囊村,针对培杰的眼疾帮扶工作正式启动。

“我来做志愿者,带他们去北京!”驻村工作队队员李金波在村里的微信群里一发布志愿者招募令,返乡大学生美扎立刻报了名。这个曾在浙江上大学的小伙子,汉语流利,能帮着和医生沟通。

“钱我们来解决!”央金拉姆连夜整理病历、诊断书,申请项目,协调解决往返北京的相关费用。

9月12日,央金拉姆接到电话通知:“北京同仁医院专家定了,18号门诊!”

出发那天,达囊村的乡亲们挤在村口送别。美扎带上了培杰最爱玩的小汽车玩具,俯下身告诉他:“到了北京,咱们就能看见最亮的光。”

9月18日上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诊室,医生拿着基因检测分析报告说,“我们检测到了一个基因片段变异,这是导致他视神经病变的根本原因。”

一听医生的介绍,培杰紧紧攥着美扎的衣角,一旁的塔曲眼神里充满了迷茫和慌张。

但片刻后,大家眉头稍有舒展。医生详细说明病情后表示,北京同仁医院专家团队专门研究这类罕见病,后续会免费为培杰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定期跟踪视力变化。

候诊区,美扎给央金拉姆发去信息,转告了治疗的最新情况。培杰依偎在塔曲的怀里,盯着窗外的秋色,慢慢睁大了眼睛。“那是树叶在动吗?”培杰兴奋地问。

眼下,一个个新消息不断传来:培杰的基因检测报告已录入北京同仁医院罕见病数据库,专家团队正加紧开展病情研判、课题研究等前期工作,为他拟定治疗计划。

从雪域高原到首都北京,3000公里的距离,挡不住一群人“让孩子看见光”的决心。

“确诊不是终点,是希望的起点。”为培杰后续治疗事宜不断奔波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李金波说,“我们多跑一步,孩子就多一分复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