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工作动态

科技赋能青藏高原绿色发展
—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11-20 作者:史金茹 来源:西藏日报
冬日的高原,天高水阔。

11月19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在拉萨举行,系统发布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应用成果。

这是一场万众瞩目、成果丰硕的盛会。2017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以下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之际专门致贺信,为将科考做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重大标志性科学工程指明了方向。

8年来,科考队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克服极高海拔、低温、低压、强辐射等恶劣环境影响,组织3000多个科考分队次、30000多人次开展青藏高原全域科考。

“这场发布会是8年来科考工作的系统总结,更是开启青藏高原科学研究与保护发展新征程的重要里程碑……”在工作人员的讲述中,发布会正式开始。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发布第二次青藏科考综合集成十大应用成果,涵盖生态保护、灾害防控、资源能源调查、碳收支核算、交通安全保障、边疆发展等关键领域,系统阐述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关于青藏高原环境转型的新认识。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经历了三次重要环境转型:山海翻转与差异隆升驱动季风北进和暖湿海洋水汽输送,推动第一次环境转型;北部隆升与现代高原形成奠定寒旱化和三极联动格局,促成第二次环境转型;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造成高原暖湿化和暗绿化,驱动第三次环境转型。”姚檀栋提出,“要在充分认识第三次环境转型带来的新风险基础上,抓住第三次环境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提出青藏科考面向国家需求的新目标新任务。”

开展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邬光剑告诉记者,这些科考成果不仅深化了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科学认知,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服务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科技支撑。

在下午的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小敏、孙航及中国科学院多位研究员分别围绕生物多样性、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效应、生态系统与生态安全、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与优化、战略资源能源、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安全、区域绿色发展途径等关键领域,发布综合集成应用核心成果。

“相比第一次科考,第二次科考实现了从传统调查向数字化、智能化科考的革命性转变。我们有信心,在AI赋能下,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孙航说。

面向未来、开拓创新。此次发布会不仅系统总结了第二次青藏科考的丰硕成果,更为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更好服务支撑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和力量。

“青藏高原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可利用传统农业植物资源,开发前景广阔。以墨脱枸橼为例,它作为柑橘的原始种,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还展现出巨大的产品开发潜力。经过深入研究与开发,有可能孕育出一个造福地方的特色产业。”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研究员曾秀丽说。

“依托二次科考和西藏科技部门资助,我们收集了一百多份芜菁品种,选育了适合西藏高海拔地区的抗寒优质高产芜菁品种,研发高海拔低温地区芜菁高产种植技术。下一步将培育产业链,争取产业化落地,助力西藏缓解饲草短缺,丰富老百姓菜篮子,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姜丽丽说。

“守护好青藏高原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位公众的共同使命。下一步,我们将把这些成果转化为农牧民群众愿意听、听得懂的形式进行科普,号召大家共同守护好这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生灵的朋友团队联合创始人杨旭表示。

据悉,发布会将持续到20日,并通过图文、实物及数字化展示等方式,系统呈现第二次青藏科考顶层设计、标志性进展、四大成果体系以及30项代表性成果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