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拉萨要闻

聂玉村的华丽蝶变

发布时间:2025-08-16 作者:李从芳 来源:拉萨日报

在拉萨河西南边,尼木县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冈底斯山脉与唐古拉山脉的怀抱中。尼木玛曲河自北向南静静流淌,横贯县域全境,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也孕育出独特的高原农业文明。聂玉村,这个位于尼木县境内不起眼的藏家村落,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领导下,聂玉村的干部群众以“敢教日月换新颜”的顽强斗志,攻坚克难、团结奋斗,曾经的贫瘠沙地已华丽蝶变成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园,这里的人们迎来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走进尼木乡聂玉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极具藏式特色的崭新房屋,洁白的墙面,绛红色的房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村道干净宽敞、蜿蜒曲折,直通村民家门口。道路旁,一盏盏现代化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照亮的不仅是道路,更是这个海拔4000米偏远山村的美好未来。

村民索朗巴珠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家乡的变化真是太大了。以前家门口都是土路,出行不便。在党的政策扶持下,现在家家户户门口都铺上了水泥路,安装了路灯,村民们也越来越富裕。”

近年来,聂玉村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先后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对全村老旧房屋进行改造,新建了部分住房,并完善了活动广场、人畜分离墙、垃圾分类房、太阳能路灯等基础设施。同时,实施了绿化、亮化和道路硬化“三化”工程,如今的聂玉村处处彰显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

依托村里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良好的设施条件,脑筋灵活、肯吃苦的次珠在家门口开办了兮卡家具装饰装修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经营家具制造和木材加工等业务。在村里加工生产,运往拉萨等城市销售,短短两三年时间,次珠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发展到拥有2名固定工人和4名学徒的规模,自己也成了老板,家具厂每年净利润超过10万元。

“以前我主要在拉萨帮亲戚做家具,2019年回到村里,这边有场地,交通也方便。去年我招收了徒弟,营业额达到了15万元,生意也越来越好。”次珠说。

在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的同时,聂玉村的产业发展也迈出了加速度。为破解“一方水土富裕不了一方人”的困局,2016年开始,尼木县在区市有关部门及北京援藏的大力支持下,在聂玉村原有的沙滩荒地上开垦出2259.2余亩良田,建设了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园区已建成164栋温室大棚,主要分为智能温室示范区、高新品种试验区、高端水果种植区、航空蔬菜生产区、草莓示范种植点5个区域。其中,智能温室示范区占地面积5.75亩,通过引入现代设施农业理念,引导群众更新思想观念,在实践中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摒弃传统农业低产出的落后发展模式。高新品种试验区占地面积127.5亩,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思路,主要试验栽种羊肚菌、猴头菇、白肉灵芝等新特品种,实现产业差异化发展。高端水果种植区占地面积130亩,着力探索种植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具有尼木特色的高端水果,如草莓、车厘子等。航空蔬菜生产区占地面积133亩,主要栽种高原航天育种选育的辣椒、西红柿、西葫芦、茄子、黄瓜、西瓜、甜瓜等无公害果蔬,着力打造拉萨市中高端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建立了“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的运营模式,既促进了园区高质量发展,又带动了周边低收入群众,使他们既富了脑袋又富了口袋。

聂玉村村民仁增多吉说:“以前我去外面打工来维持生计,2020年承包了大棚种植蔬菜,一年收入在4万元到5万元。”

自运营以来,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累计产出高原特色果蔬菌2377吨,销售收入3768万元,带动群众914户(次),累计增收2198万元。2021年,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23年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园区”。产业园的发展为周边村民创造了多元就业机会,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为聂玉村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使其实现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在探索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路径上发挥了突出示范引领作用。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聂玉村取得的丰硕的建设成果,也是西藏全区各地蓬勃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聂玉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西藏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