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拉萨要闻

全链条锻造“硬核”社工队
—拉萨市城关区着力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5-09-19 作者:格桑伦珠 来源:西藏日报

近年来,拉萨市城关区立足辖区治理实际,聚焦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关键环节,通过精准招录、靶向提能、创新机制,构建全链条职业发展体系,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向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迈进,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提供支撑。

精准招录——

严把“入口关”,筑牢队伍建设根基

社区工作者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社工队伍质量直接影响着基层治理效能。

城关区把“优进绌退”原则贯穿社区工作者全链条管理,按人口规模、社区类型和治理难度核定1315名员额,设定“35岁以下、大专以上、政治过硬”的硬杠,同步将48名群众口碑好的“两委”班子成员按程序转任,2023年以来,分三批精准招录880名专职社工,从源头上优化社工队伍结构。

入职后,实行试用期动态考评,围绕“德能勤绩廉”,由街道、社区、居民三方打分,打破“铁饭碗”,让“能者上、庸者下”成为常态,持续激活基层治理动能。城关区以“优进绌退”为核心,在员额核定、人员选拔、动态管理环节进行严格把控。

靶向提能——

搭建“培育链”,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基层治理场景复杂多样,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面对基层治理场景日益复杂的新挑战,城关区围绕“让社工懂业务、会服务、能干事”的目标,创新打造“立体培育—实战淬炼—平台赋能”多元提能体系,为社区工作者快速成长、高效服务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立体培育方面,城关区打造“高校+基地+社区”协同模式。联合西藏民族大学在塔玛社区建成全区首家智慧化社工实训基地,设置AI智慧模拟区、XR仿真体验区,还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邻里矛盾调解”等6类高频复杂场景,社工通过演练熟悉应对流程。同时,推行“老带新”师徒结对机制,800余对“两委”班子成员与新社工结对,通过“书记谈心传经验”“现场观摩教方法”等传承基层工作经验;组织126名社工赴四川省考察社区治理模式,选派60名优秀社工赴北京通州跟岗挂职,将先进经验转化为本地治理措施。

实战淬炼方面,构建“实践+比武+评价”闭环链条。城关区组织社工参与社区服务,将实训技巧应用于政策宣传、矛盾调解等工作;以“我的网格我来讲”为载体开展擂台大比武,160余名全科社工围绕政策解读、难题解决展开竞技,提升“一专多能”能力;建立双向反馈评价机制,邀请社工、居民、专家对培训实用性、服务满意度打分,根据结果动态调整培训计划。此外,鼓励社工在一线创新,形成“幸福敲敲门”“布谷响铃”等工作法,将专业能力转化为服务成效。

平台赋能方面,打造“党建+人才+服务”互动载体。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并更新居民“需求清单”1200余项,孵化“社区服务联盟”“跑腿帮办”等特色项目;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成立社会工作人才工作室,吸纳800余名优秀干部、人才、专家提供专业支持;开展“三个认识”活动,700余名社工担任网格员实现走访全覆盖,在收集社情民意的同时,推出“夕阳红助餐”“儿童课后托管”服务,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发现”。

创新机制——

做好“保障篇”,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要让社工“留得住、干得好”,需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城关区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约束与激励并重”,从“管理、待遇、协同”三方面创新机制。

精细化管理,推行“科技+制度”双管模式。开发升级“社工通”APP,嵌入“吹哨报到”功能与实时轨迹监控,实现“问题上报—任务派发—反馈评价”闭环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建立“早安排、晚调度”制度,要求社工工作时穿红马甲、亮工作证,通过“可视化”管理确保“在岗、在行、在状态”,杜绝消极怠工。

梯度化保障,构建“薪酬+成长+生活”多维体系。薪酬方面,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奖励+证书补贴”模式,社工平均月薪4700元,考取中级社工证者每月增发480元;成长方面,实施“双向发展”计划,打通“社工—社区干部”晋升通道,9名优秀社工进入“两委”班子,打破职业“天花板”;生活方面,打造“社工之家”解决280人住房问题,改造21个党群服务中心、建成62个“歇脚点”(党群服务V站),为社工提供舒适环境。

协同化推进,形成“多部门联动”格局。坚持党对社区工作的全面领导,将队伍建设纳入基层治理部署;对接市委组织部争取支持,联合人社、财政等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解决“待遇测算”“资金保障”等难题;建立“组织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区街协同”工作闭环,定期召开推进会梳理问题、制定对策,确保保障政策落地。

目前,拉萨市城关区通过精准招录、靶向提能、创新机制,已构建系统完善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提升了队伍专业素养,激活了基层治理活力。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城关区将继续深化探索,优化职业体系建设,让社区工作者成为基层治理“主力军”,为建设和谐宜居、治理有效的社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