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到西藏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亲切看望我区各族群众,听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为西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区各级政协组织深受鼓舞、倍感温暖。大家满怀感恩之心,与全区各族人民一道,鼓足干劲,以满腔热血投入到新西藏各项建设中。本报即日起开设“政协委员、政协工作者风采”栏目,敬请关注。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雪域高原上涌现出许多为民履职、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拉萨市城关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赵彩娥正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政协这个大舞台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建言平台,让我们能够直接向上反映社情民意,助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谈及从党政工作到政协主席的角色转变,赵彩娥深有体会。对她来说,这一转变意味着从局部到全局的视野拓展,是从“耕好责任田”到站在全局高度分析问题、建言献策的思维跨越。
她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秉持“有为方有位,有位更有为”的理念,坚持把加强学习作为提升履职能力的关键途径。仅去年一年,她便参加各类学习班、培训班和报告会40余次,撰写学习笔记超10万字。她率先垂范的学习态度,带动城关区政协形成了勤学善思的优良作风。
“积分制”激活委员履职“一池春水”
“初到城关区政协时,我发现积极履职的委员只占一部分,有些委员积极性不高,甚至成了‘名誉委员’。”赵彩娥回忆。为改变这一状况,她大胆创新,建立“委员履职六个一考核机制”,依据履职情况量化积分,并在两会期间通报,对积分排名靠前的委员予以表彰。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推行过程中,有委员质疑:“我参加了很多活动,为什么积分还靠后?”经耐心解释,大家逐渐认同该机制。最让她欣慰的是,一些委员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参与,积极提交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
如今,委员履职积极性显著提高,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政协工作活力充分释放。
“一条哈达”背后的为民情怀
“群众是讲感情的,只有真心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服务到位,才能赢得理解和认可。”赵彩娥谈起一次社区V站揭牌仪式后,社区群众向她献上哈达时说:“您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困难,真心感谢您!”简单的话语和洁白的哈达,让她深切体会到工作的价值。
这样的为民情怀贯穿于城关区政协各项工作。赵彩娥带领党组成员和委员围绕“群众就业增收”“背街小巷环境治理”“社区公园加盖顶棚”等民生关切开展协商议政与实践办实事活动;完善提案办理跟踪问效机制,推动提案办复率达100%;创新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有效推动物业管理、交通道路等民生问题解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154名政协委员积极响应,走进街区、背街小巷清理垃圾、引导交通……以实际行动改善人居环境,成为环境卫生的维护者、文明行为的传播者和美好家园的建设者。
“提了两年的提案”落地
城关区八一街道加措二组的政协委员边巴次仁,连续两年提交“关于对加措二组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的提案。
2023年9月,赵彩娥要求对部分办理不到位提案开展“回头看”。调研发现,加措二组巷道仍为土路,雨天泥泞积水,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在中心城区还有这样落后的街巷,真应尽快解决群众所盼。”调研后,她立即向区政府汇报,建议纳入背街小巷治理项目。经区政府申报协调,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其列入2024年民生改善项目。去年8月,该基础设施改造工程顺利完工。“边巴次仁委员见到我就说,群众盼了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了。”赵彩娥说,“这是党委和政府重视政协委员提案的最好见证。”
“有事好商量”的协商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这成了赵彩娥开展工作的智慧源泉。
面对“禁白”工作中部分委员的异议,她并未简单要求执行,而是通过充分沟通解释,强调“捡拾垃圾是引领而非包办”,最终化解疑虑、凝聚共识,实现委员从“被动监督”到“主动示范”再到“全力以赴”的转变。
赵彩娥还注重“智志双扶”的人文关怀。她认为,物质帮助只能救急,真正阻断贫困要靠激发内生动力、重塑自我价值。在慰问一名患病的困难党员时,得知其有5个子女、生计艰难,她不仅协调委员捐款,还安排缝纫技能培训,并联系企业订单,帮助其在家靠手艺增收。此举既解了困难党员的燃眉之急,更点亮了生活的希望。
在她的带动下,城关区政协委员积极行动,穷达委员慰问困难群众和麻风病康复者,扎西委员为孤寡老人捐赠资金,阿登委员为城关区五保集中供养中心捐助物资……据统计,近年来城关区政协委员累计捐赠款物价值近千万元。
站在新起点,赵彩娥与同事们一如既往忙碌在履职一线,紧紧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认真履职。“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赵彩娥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化“委员履职六个一考核机制”,推动城关区政协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