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拉萨要闻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10-10 作者:旦增曲珍 来源:西藏日报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标准与导向。这要求教师既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促进个性化发展;又要依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合适的游戏形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拉近师生距离,最终实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是,将游戏化教学引入小学数学教学能实现多重教育目标。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新课改要求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活动,以激发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小学数学教学中,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形式,能有效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学生在游戏中既能感受学习乐趣,又能体会知识的实用价值,在“玩中学”中提升实践能力,潜移默化地培养独立思考习惯,为数学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有利于唤醒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长期下来可能引发逆反心理,降低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影响教学有序开展。游戏化教学通过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将知识融入趣味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游戏中需要主动思考、积极互动、自主探索,这种沉浸式体验能让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教学目标的完成提供内在动力。

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教学的基础。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从“权威者”转变为“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参与游戏、探讨问题。例如在“数学接力赛”中,教师与学生组队完成计算接力,既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又能通过平等互动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学生更愿意表达想法,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握学情,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实践中,要结合实际情况争取相应策略,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要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游戏,明确游戏定位。为充分发挥游戏的价值,教师需依据教学内容制定合理教学目标,并基于知识内容设计游戏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同时,教师要明确游戏的定位——游戏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非重点,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认识图形》教学中,针对“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的目标,教师可设计两层游戏:先组织小组进行“图形拼贴大赛”,用几何道具拼出指定图案,在协作中感知图形特征;再开展“盲猜图形”活动,将道具放入不透明箱子,学生触摸后描述特征并说出名称,通过多感官参与强化认知。

要借助游戏突破重难点,降低理解难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游戏的趣味性讲解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将对游戏的热情迁移到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理论学习中,降低理解难度,助力学生吸收消化知识。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教师应提炼教学重难点,并据此设计游戏规则。

在《概率》教学中,针对“随机事件可能性大小”这一难点,教师可创设“森林运动会”情境:将不同颜色的弹珠(如3红、1蓝)放入“魔法盒”,让学生扮演小动物轮流抽取,记录抽到红色与蓝色弹珠的次数,通过数据对比直观感知“数量多的事件可能性大”。

在《认识面积》教学中,为突破“面积的本质是平面大小”这一重点,可开展“涂色竞速赛”:准备形状不同但面积相等的纸张(如长方形、正方形),各小组派代表参与,最快涂完的小组获胜。赛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形状不同,涂完时间差不多?”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面积与形状无关,只与平面大小相关”。

要科学规划游戏时间,保障教学节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单节课时长固定,因此教师采用游戏化教学时,需合理分配授课与游戏的时间,避免因游戏耗时过长影响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例如,在数学《位置》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课前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站位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先形成初步认知。这样在课堂游戏环节,就能更精准地把控时间,确保游戏在预设范围内进行,从而保障正常的教学进程不受干扰。

小学阶段是培养数学思维的关键期,游戏化教学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但其应用需坚守“以教促玩、以玩助学”的原则。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中感受数学魅力,在参与中提升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减负提质”与“趣味增效”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拉萨北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