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驶向云端:梦启天路
2006年初春,一列试运营的绿皮火车载着年轻的贾珂珂驶向雪域高原。当列车轰鸣着翻越南山口,她望着窗外壮阔的荒原,心中满是憧憬。然而高原的威严很快显现——行至沱沱河,剧烈的头痛与窒息感如潮水般将她吞没。幸有车上完备的供氧设施和同事及时的救护,她才得以脱离险境。抵达时,拉萨站尚在收尾,脚手架还未完全拆除,但贾珂珂没有丝毫犹豫,放下行囊就投身广播系统调试与制度完善工作中,昼夜不息,只为迎接那条“天路”的历史性贯通。
同年7月1日,汽笛长鸣,第一列正式客运列车缓缓驶入拉萨站。贾珂珂透过广播室的窗口,看见站台上沸腾的人群与无数激动的目光。广播里响起她字正腔圆的引导语,那一刻,她的泪水悄然滑落。这不仅是一条铁路的诞生,更是她生命新章的序曲。简陋的设施下,手工检票、寒风中长时间引导是常态。也正是在这一年,一句执勤民警罗布次仁轻声的“注意安全”,如种子落入心田,悄然生根。两个年轻的生命,因这条铁路相遇、相知。2009年,他们登记结婚,成为青藏铁路线上最早一批汉藏结合的铁路双职工家庭。“那时宿舍狭小,但我们守着铁路,心里就是满的。”贾珂珂回忆道。这份相守的朴素誓言,与高原铁路一同延伸。
钢轨延伸处:家的方向
贾珂珂一家的小日子,也随着高原发展的脉搏悄然变迁。2012年,铁路职工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地生根,他们搬进了拉萨铁路安居小区宽敞明亮的新家。阳光洒满厅堂,稳定的供暖驱散了高原的寒意。更让她和罗布次仁欣慰的是,年迈的父母得以从日喀则老家过来同住。如今,这个汉藏合璧的六口之家,真正实现了“同一个屋檐下”的团圆。
清晨,小区花园里老人散步身影悠然;傍晚,孩童在游乐区的嬉笑声清脆。餐桌上,氤氲着酥油茶香,汉语与藏语的家常絮语交织流淌。“以前父母哪敢想在拉萨安家,现在医疗条件好,孙儿绕膝,交通四通八达,根就扎在这儿了。”罗布次仁感慨。春节的饺子与藏历新年的切玛、青稞酒交替装点着餐桌,孩子们在双语双文化的浸润中,将“民族团结”理解为生活中最真切的相亲相爱。
变化同样发生在站台上。当年贾珂珂初来时的手工检票口,早已被现代化的闸机取代。她见证了站前荒滩崛起为繁华新城,目睹了柳梧大桥车流如织,更欣喜地看到无数藏族青年乘着火车外出求学、创业,又带着梦想归来建设家乡。这条铁路,重塑了时空,也重塑了无数人生的轨迹。
守望相助:生命线上的微光
在离天空最近的站台上,另一位铁路守护者——客运值班员才旺占堆,同样用十九载光阴丈量着这条“天路”。从牧区走出的他,早已将“人民铁路为人民”刻入骨髓。他深知高原旅途的艰辛,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耐心的解答,一次及时的援手,都可能成为旅客心中的暖阳。
有一次,他敏锐察觉一位进站旅客的异样,虽被对方婉拒帮助,他仍选择默默关注。当该旅客在车厢内突发急症晕倒,才旺占堆的应急机制瞬间启动:氧气瓶、轮椅、急救呼叫一气呵成。虽最终未能挽救生命,但他在凛冽寒风中全力奔跑的身影,诠释了铁路人守护生命的最高尊严。“多看一眼,多问一句,也许就能点亮一丝希望。即使结局难改,也要让旅客保有尊严,让家属少些遗憾。”这成为他此后服务中永不松懈的信条。他带出的徒弟们,正将这份对岗位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关怀,接力传递下去。
铁轨为证:跨越一甲子的家国同轨
六十年沧桑巨变,一条铁路如动脉般激活了高原。拉萨站内,贾珂珂与才旺占堆以铁路为家的故事,已融入站台砖石与声声汽笛之中。贾珂珂的一双儿女,是“铁路公安爸爸和车站妈妈的孩子”。他们用童稚的画笔描绘心中的“天路”,画作被珍藏在车站的文化长廊里。当孩子问起父母坚守的原因,贾珂珂的回答温柔而坚定:“这条铁路,把我们带到了一起,更把西藏和祖国各地紧紧连在了一起。”
庆典的欢歌在高原回荡,铁轨在阳光下折射出明亮的光泽。它们沉默地诉说着:六十载光阴,西藏从闭塞走向开放,从贫瘠迈向繁荣。而像贾珂珂和才旺占堆这样平凡的铁路人,正是西藏这60年壮阔史诗中最真实的注脚。他们的坚守与付出,他们的家庭融合与生活蝶变,如同钢轨下坚实的基石,托举着飞驰的列车,也托举着雪域高原通向现代化、通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丽征途。铁轨延伸处,是无数个体梦想的实现,是一个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实践,更是古老高原在新时代的铿锵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