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卡孜乡田间晚霞。

图为拉萨市民在林周县树林中游玩。

图为阿朗乡多彩山沟。

图为卡孜乡秋收。

图为强嘎镇典冲村村民在田间收割青稞。

图为春堆乡卡东村黑颈鹤在空中飞翔。(本版图片由林周融媒、卡孜乡提供)
当秋风为林周披上鎏金,当鹤鸣预告冬日的约定,这片被藏语称作“天然沃土”的地方,正以别样姿态诠释“拉萨粮仓”与“拉萨后花园”的深意。许多人曾沉醉于它的夏日葱郁,可真正踏足这片土地才懂它的秋天与冬天,藏着动人心魄的风景,是四季里最值得奔赴的时光。
当纳金山的风裹着第一缕凉意掠过山脊,林周的秋便顺着拉萨河的支流漫开,将整片土地染成鎏金模样。恰拉山脚下,澎波河谷的青稞田率先换上金装,沉甸甸的穗子在风中轻轻摇曳,把阳光揉碎成满田的碎金,空气中弥漫着谷物成熟的清香;松盘乡的田埂上,农人弯腰收割的身影与悠闲啃食的牦牛相映成趣,堆起的青稞草垛错落分布,为这幅金色画卷添上生动注脚;江热夏乡的村落旁,杨树叶簌簌飘落,铺在石板路上像一层柔软的绒毯,连屋顶的风马旗都似被秋阳镀了暖光,每一处角落都浸着丰收的温柔。正如拉萨市民泽仁所说,林周的秋天就像一幅丰富多彩的油画,牦牛、田野与村庄,都呈现出独有的色彩与气氛。
山林间的秋意也藏着灵动与敬畏。边交林镇当杰村藏嘎组的神秘树林里,24公里外的县城喧嚣被隔绝,秋风穿叶的轻响与落叶“咔嚓”的脆响交织成曲,游人踏着鎏金光影慢行,或举相机定格景致,或席地享受宁静;不远处的热振国家森林公园里,22万株以大果圆柏为主的千年古树(最高达国家一级保护级别),翠绿枝叶间缀满金黄与橙红,与远处雪峰构成层次分明的色块。文玩圈追捧的热振籽原果,正是这些古树自然脱落的馈赠,树旁“禁止采摘,违者必究”的标识格外醒目。同行的护林员顿珠次仁提醒:“这些古柏是高原‘活化石’,2018年起就明令保护,随便采摘不仅破坏生态,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之前有人受了处罚。”对自然的敬畏,让踏秋多了庄重的仪式感。
若想停歇,联巴村的吉隆营地是绝佳去处。这片坐拥198亩林地的营地,是集“藏宿+藏餐+藏俗+藏马+藏饰”于一体的生态打卡地,既能尝到地道藏餐,体验骑马、飞盘,还能在非遗体验区学做林周陶瓷——指尖触碰陶土的瞬间,感受传统与秋日生机的碰撞。围坐的游客捧着温热的甜茶,听顿珠次仁讲林周的故事——从澎波河谷里青稞抽穗的细碎声响,到热振寺旁古柏年轮里藏着的岁月,再到护林员踏遍山路守护草木的日夜。那些藏在秋光里的细节,随着话语慢慢铺展开,不知不觉间,每个人的心都被这片土地的温柔与厚重填满。秋日光影里,红色记忆更显厚重。林周农场的白杨林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标语在秋风中愈发清晰。这座1966年由进藏干部和知青在乱石河滩上创建的农场,仍保留着礼堂、宿舍等旧址,老照片里栉风沐雨的身影与眼前的金黄秋色重叠,老西藏精神在落叶纷飞中愈发鲜活,为秋日之旅添上深刻的人文注脚。
秋日的林周,是冬日惊喜的温柔铺垫。往雅鲁藏布江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走去,远处念青唐古拉山覆着薄雪,近处水面倒映秋树,几道亮丽的身影忽然从芦苇丛中探出——正是早早迁来的黑颈鹤。护林员顿珠次仁压低声音说:“今年它们来得比往年早几天,现在有30多只,但11月中下旬到次年3月,2000多只黑颈鹤会陆续飞来,卡孜乡的青稞地、江热夏乡的湿地里,到处都有它们踱步、展翅的身影,那才是林周冬天珍贵的景象。”游客屏住呼吸,悄悄举着手机记录,看着黑颈鹤低头啄食的模样,忽然懂了林周的秋是绚烂的序章,冬才是这场自然之约的高潮。
当立冬脚步临近,林周的秋仍在延续最后的绚烂。离开时,有人带着藏陶手作,有人装着林周特产,更多人把“偶遇黑颈鹤”的惊喜与对冬天的期待装进心里。返程路上回头望,风里还留着青稞的香、古柏的暖,还有对冬日鹤群的向往——原来四季流转中,真有这样一方土地,能让秋天的鎏金与冬天的鹤鸣,都成为让人念念不忘的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