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拉萨要闻

第二十六个中国记者节:
记录时代每束光 传播好拉萨声音

发布时间:2025-11-10 作者:王静敏 来源:拉萨日报
他们是新闻现场的“逆行者”,是时代故事的“记录者”,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拉萨市融媒体中心的新闻人,看他们如何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镜头定格真相、用声音传递温暖,以初心坚守诠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使命。

镜头内外:街头巷尾的“追光者”

夜晚10点,拉萨宇拓路的不夜城灯火辉煌,而城市的多数角落已渐渐归于宁静,这里却刚刚迎来热闹的时刻。拉萨市融媒体中心的记者索朗曲珍背着鼓鼓囊囊的采访包,手里攥着写满批注的采访本;记者曲英则扛着摄像机,已在街头奔走了近两个小时。

为了制作一条时长1分30秒的“拉萨不夜城”新闻,他们连续三天早出晚归:白天,他们走访了20余家商户,反复敲定采访细节;傍晚,他们蹲守街头两个小时,捕捉人流高峰的鲜活画面;深夜,他们赶回单位,对着电脑逐段整理素材、撰写稿件,直至凌晨。

索朗曲珍说:“记者节不是用来庆祝的,而是提醒我们:一线在哪里,老百姓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镜头和笔就该对准哪里。”这番话道出了一线记者的坚守。曲英则笑着说:“扛着机器走一天,肩膀酸、腿也胀,但只要镜头里的画面够生动,能让更多人看见拉萨的发展,这点累不算什么。”

电波之上:传递温度的“传声筒”

新闻的战场不仅有镜头和文字,还有穿透电波的声音力量。在市融媒体中心广播直播间,电台主持人兼记者次仁群培正忙着录制民生栏目《914新拉萨》。秋季是咳嗽高发期,他提前一周梳理听众留言,筛选出“秋季干咳怎么办”“润肺食疗方是否有效”“儿童咳嗽该如何护理”等10余个高频问题,并专门连线拉萨市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将专业的医学建议转化为“多喝温水别喝冰饮”“雪梨炖川贝要对症”等通俗易懂的家常话。

“《914新拉萨》是一档有温度的新闻类栏目,也是听众身边的‘小顾问’。”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次仁群培说,“当下秋季咳嗽是大家最揪心的事,我在节目里多问一句,医生就多讲一个知识点,听众听了就能少遭一点罪。每次直播结束,收到听众发来的‘扎西德勒’和感谢,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屏幕之后:守好最后一关的“匠心人”

一线记者冲在新闻最前沿,而后期编辑则是新闻质量的“守门人”,守好传播前的最后一关。在市融媒体中心的后期编辑机房,电视画面后期编辑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逐帧修改当晚的《拉萨新闻》:调整画面的色彩饱和度,让布达拉宫的金顶更加鲜亮;校准镜头的亮度,让采访对象的表情更加清晰;裁剪冗余的片段,让新闻节奏更加紧凑。

楼下的新媒体编辑办公室里,贾鹏浩也忙得不可开交:他要为“拉萨融媒”公众号挑选契合主题的配图,确保图片既能体现新闻核心,又能吸引读者点击;还要琢磨视频号的标题,“拉萨不夜城有多热闹?镜头带你沉浸式体验”“秋季干咳别慌,医生教你3个润肺小妙招”——每一个标题都要反复修改五六次,既要抓人眼球,又不能偏离新闻本质。“我把长新闻剪成短视频、转化成接地气的推文,让内容更快传到大家手机里,这就是我的使命。”贾鹏浩说。

坚守初心,传递力量。从纸墨飘香的报纸时代,到声画并茂的电视时代,再到人人可及的新媒体时代,新闻的载体在变,记者的工作方式在变,但“为时代立传、为人民发声”的初心从未改变。他们错过家人团聚,只为记录城市的日新月异;他们不惧采访阻碍,只为传递最真实的民生诉求。一句“知道了”的认可、一声“谢谢你”的反馈,就是所有付出的意义。

正如拉萨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刘浩邦所说:“记者是时代的瞭望者,更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每一位新闻人用镜头参与城市发展,用文字推动社会进步,你们的努力值得被看见、被尊重。愿大家在坚守初心的同时,也照顾好自己——你们的健康,就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拉萨声音的最大底气。”

致敬,每一位记录时代的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