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拉萨要闻

指尖绣出致富花  屏幕连通新天地
——记卓玛民族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乡村振兴实践

发布时间:2025-11-26 作者:卢文静 来源:西藏日报

拉萨河碧波荡漾,映照着曲水县达嘎镇崭新的藏式小楼。2016年,拉萨河畔的这片土地上,一座名为“三有村”的新村在短短三个月内拔地而起,寄托着人们对“有住房、有产业、有健康”的深切期盼。如今,这个期盼已在村民“嗒嗒”的缝纫机声和“家人”的热情呼唤声中,化为触手可及的幸福现实。

“嗒嗒”声中的安居乐业

走进“三有村”小康车间院内的卓玛民族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五彩的布料、精美的图案堆叠有序,此起彼伏的缝纫机声如同欢快的鼓点,敲击出生活的崭新节奏。工人手指翻飞,一块块普通的布料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形,变为色彩斑斓的藏式帐篷、门帘,宛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

39岁的达嘎正全神贯注地赶制一批帐篷订单,针脚细密均匀,动作娴熟流畅。

“以前在拉萨的酒店当服务员,心里总惦记着家里的两个孩子,不安心。”谈起过去,达嘎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如今,生活的轨迹彻底改变。她的丈夫在拉萨开网约车,而她则在家门口的合作社找到归属。“现在好了,既能照顾家,又能挣到钱。”她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底薪3000元,加上提成,一个月能拿6000多元。”

说话间,她抬头望了望窗外庭院花草繁茂的景致,笑着说:“住得好,工作顺心,日子真的越过越红火。”

话音落下,她又埋首那片正在成形的帐篷之中,缝纫机的“嗒嗒”声,仿佛是她幸福生活的节拍器。

屏幕两端的梦想接力

合作社的另一角,是另一番火热景象。25岁的藏族姑娘巴桑正对着手机屏幕,用流利的汉语和藏语交替介绍着手中的藏式门帘。“欢迎新加入直播间的家人们。这款门帘的图案是我们传统的吉祥纹样,用料扎实,颜色持久……”镜头前,她自信从容,笑容极具感染力,俨然一位经验丰富的带货达人。

巴桑告诉记者:“我毕业后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就是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现在上班很近,从家骑电动车只需2分钟就能到车间。每月工资主要由底薪和提成构成,加在一起有七八千元钱。”

电商直播在为巴桑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同时,也让那些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的手工艺品通过一方小小的屏幕,飞入千里之外的寻常百姓家。

“真没想到自己能当上主播。”她坦言,语气中仍带着一丝惊喜,“开心的是,直播让我有了稳定收入,还让家乡的产品穿越雪山,卖到全国各地。”

传统手工艺在数字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巴桑的梦想随着一个个快递包裹抵达远方。

“合作社+”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曲水卓玛民族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巧妙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经营理念相结合,探索出“展销+线上销售”的双轮驱动模式。合作社负责人达瓦卓玛介绍说,目前合作社全年盈利已超过120万元,其中线上销售贡献了高达70%的份额,势头强劲。

“我们通过统一的技术指导、规范管理和质量标准,提升了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重要的是,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达瓦卓玛的目光坚定而充满希望。目前,合作社已成功带动“三有村”8名村民就业,他们既是合作社员工,也是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从达嘎手中缝制的帐篷,到巴桑直播间热销的门帘,再到合作社账面上不断增长的收入,卓玛民族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故事生动诠释了“有产业”的深刻内涵。这个拉萨河畔的村庄,正以合作社为引擎,将民族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硬支撑,让农民在传承与创新中,稳稳地走向共同富裕的未来。

在这里,指尖流淌的是技艺,更是希望;屏幕传递的是商品,更是梦想。曲水卓玛民族服饰农民专业合作社正用生动实践谱写一曲奋进小康的动人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