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这是根植于西藏人民心中的信念,一直以来,西藏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着民族团结这一融入灵魂与血脉的生命线,在雪域高原唱响了一曲又一曲民族团结赞歌。
沿着正在修建的561国道,翻过恰拉山,记者来到林周县旁多乡帮多村觉泽组,得知记者为采访50多年前送马支援河北的故事而来,赤列旺堆老人非常高兴,迫不及待地展示他的“宝贝”——印有藏汉双语“各民族大团结万岁”的茶杯。
赤列旺堆老人手中的茶杯是当初河北专门制作、赠送的纪念品,是民族团结赞歌的最好见证。1966年3月,河北邢台的隆尧、宁晋两县发生了6.8级和7.2级地震,造成8000多人蒙难,120多万间房屋倒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手,共同抗震救灾。当时,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不到一年,百废待兴,但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分子,为了帮助兄弟省渡过难关、重建家园,政府号召广大农牧民群众捐马,并挑选政治上可靠、身体素质过硬的青年组成送马队伍,将西藏人民的心意送到河北人民手中。在众多自愿报名者中,当时21岁的赤列旺堆幸运被选中。
赤列旺堆说:“那时候林周县捐了100匹,那曲捐了100匹,昌都捐了100匹,一共是300匹马,河北发生了这么大的地震,我们代表西藏送上一点心意。”
出发的日子到了,由62名成员组成的送马团从拉萨出发,先坐汽车,再在甘肃柳园转火车去河北,虽然途中大家精心照顾马匹,但因路途遥远,马也出现了一些反应,最后送到邢台的只有240匹马,也有成员因身体原因中途返回拉萨,但是大家都惦记着河北的灾情,不敢耽误、日夜兼程。
“路程远,又都是土路,从林周到拉萨,那时是秋末,天也开始冷了,不分昼夜地运送马,大家都没有怨言,一心一意想着完成自己的诺言,白天给马喂食,晚上喂草,终于到了转火车的地方,把马装到火车里,给它们弄好水,交接完马以后我们心里也放心了,我们也完成了任务。”赤列旺堆老人回忆道。
翻越唐古拉,跨过昆仑山,横穿青藏大草原、柴达木盆地,又转乘火车,整整26天、行程11000多里,送马团将马安全送到了邢台。送马团不远千里的支援让河北人民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他们用最热情的方式迎接送马团。
“他们对我们也很热情,住宿也安排在当时条件较好的招待所,我们也很感动,主要是民族政策好且各民族之间关系特别融洽,那边也组织我们去汽车厂和乐器厂等参观学习,特别是陶瓷厂,他们用藏汉双语印字,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纪念茶杯。”赤列旺堆老人说到。
赤列旺堆老人口中的茶杯以白为底色,一侧印有藏汉双语“各民族大团结万岁”,另一侧印花,虽然已经过去54年,茶杯依旧像新的一样,赤列旺堆老人总是把它擦得干干净净的放在领袖像前面。
赤列旺堆老人说:“我们写了“各民族大团结万岁”的藏语,当时因为我们没有上学的条件,文化水平低,所以这个杯子上的藏文有些是拼写错误的,他们翻译成汉语,印成藏汉双语,我们不会忘记,也永远铭刻在心,这也是我珍藏得这么好的目的。”
虽然已75岁,当年送马的很多细节赤列旺堆老人依旧记得很清楚。没有忘记这段情谊的还有邢台几百万人民。1999年,带着人民的深情嘱托,邢台民族亲情回访团驾着铁牛,来到西藏,再续兄弟手足之情。作为1966年送马团的一员,赤列旺堆老人参加了捐赠“铁牛”仪式,也再一次见证了一场民族大团结的盛会。
这两段经历让赤列旺堆老人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1999年的时候,河北带了很多铁牛到拉萨,分到了拉萨,那曲,昌都,我们林周县每个乡分了一台,市里让我们过去,我跟另一个叫格桑过去了,给我们两个人献哈达,给我们发了500元的奖励和一个证书,他们说当年我们地震,你们给我们送了马,现在我们给你们送铁牛。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我们要讲团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良马骥邢,用最好的马救济邢台,比喻把最好的东西援助到最需要的地方,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现在“良马骥邢”已经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佳话。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这是西藏人民坚信的,也是西藏人民一直在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