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公堂街道恩惠苑社区成立于2017年12月9日,是一个藏、汉、回等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居住着来自城关区、林周县及空港新区的易地搬迁群众761户3276人。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贯穿融入到社区日常工作当中,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多措并举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持续不断拉近干群间、邻里间的距离,拉动民风向善向上发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旦达,是恩惠苑社区的第一书记,也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他介绍,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帮助居民适应城市生活,稳定致富,社区结合实际成立了由198名志愿者组成的“红袖标”“文艺”“宣讲”“巾帼”“文明交通”“环保”等7支志愿服务队,先后开展了“保护母亲河”生态环保系列志愿服务活动3次、“关爱残障人士”志愿服务活动10次、“创建文明城市”暨“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志愿服务活动111次、“免费爱心义诊”志愿服务活动2次,以及“世界水日”“国家安全教育日”“5·12防灾减灾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共计30余次。与此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抓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我与党旗合张影”“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等各类主题活动12次。
“通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居民群众逐步提升思想觉悟,用志愿者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旦达说。
多措并举 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群众的“精神加油站”
旦达说,作为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该社区面临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融合、新公共需求等问题,为此社区研究和探索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对接西藏星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社工服务机构,以入户摸底等形式调研帮助困难家庭,举办社会志愿服务工作人才体系化培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能力,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特色化社区治理和发展模式,从而促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面推进。
针对需求因类施策 不断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夯实“两委”班子成员的凝聚力、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社区牵头研发村(居)干部管理手机APP,对接第三方公司开展公文写作及电脑基本常识等培训,有效提升了社区“两委”及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及志愿服务能力。
此外,打造“群众说事”平台,以群众端、员工端、系统管理端小程序为依托,把百姓诉求等社情民意充分挖掘出来,及时“下单”,并以“订单”形式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工作人员精准“派单”,力求把群众诉求解决好、满足好。同时,通过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对多名独居老人及时设立“爱心餐桌”,为20余名行动不便、无人照料的空巢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开展话家常、做家务、洗衣服等帮扶志愿服务活动,有效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无法照顾家中老人的后顾之忧。
设置实践场所 成为群众“家门口”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
旦达告诉记者,社区大部分搬迁群众都来自农牧交错区,对行政审批、医疗报销等,存在手续不了解、流程不明白、地点不熟悉,针对这些实际问题,该社区全面推行“民事代办”服务,以岗位设定安排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做民事代办员,截至目前,已经帮助辖区群众代办民生事项350件(次),累计对2850余名群众进行了量血压、测血糖、送药物等帮扶活动。
该社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改变以往的单一“输血”方式,以“居民夜校”为载体,对接城关区人社局和第三方培训机构,充分利用晚上7点至11点这一休息时间,开设缝纫、家政服务、厨师、电工、手工艺品、美容美甲、保洁员、理发等技能培训班,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训730余名群众。同时,依托城关区净土健康产业、拉萨城祥物业公司等企业,按照“一户一岗、一户多岗”形式,就近就便解决了1480人的就业问题,工资待遇平均达到4000元以上。
以“阳光教育”“悠贝亲子”“恩海学堂”等活动为载体,先后邀请50余名志愿者在周末及寒暑假期间开设小学、初中班级,帮助贫困家庭辅导子女的学业,已累计为1850余名学生开展功课辅导,在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为家庭减轻了负担。
此外,在调研“藏式德卡”的市场基础上,创办了“城东德卡卡赛店”,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组织20名有经验、手艺精湛的当地居民制售“藏式德卡”,真正实现了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增收的美好愿望,切实带动搬迁群众走上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