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说事”平台  共谱和谐新曲
——城关区蔡公堂街道香嘎村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5-16 作者:刘琳琳 来源:西藏日报

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街道的香嘎村近期正是农忙时节,与往年不同的是,田埂间走来一群手持民情记录本的“蓝马甲”——他们是香嘎村“说事”平台的网格员,正在收集村民诉求。

这个村庄,正通过“说事”平台,实实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雪域高原奏响基层善治的和美乐章。

主动走访:

把办公室搬到工作一线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草原,香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索郎翁青已骑着摩托车向牧区进发。他的行囊里装着三样“法宝”:双语便民卡、矛盾纠纷排查表和便携式打印机。

“旺堆大哥,你家草场边界的问题,我找来了最新的卫星定位图,你看看……”在海拔3700米的牧场,索郎翁青将刚打印的测绘图纸递到牧民手中。这样的场景,是香嘎村“温馨访民”机制的日常写照。

今年3月起,由28名干部、网格员组成的“流动服务队”,推行“牧区帐篷议事会”“田间调解庭”等工作模式。他们根据农牧民生产节律,设计出“晨访牧户、午走农田、夜谈商户”的错时工作法,累计行程超过3000公里,形成“家庭档案”3591份。

在虫草采挖季,网格员发现传统纸质便民卡在山区容易损坏,便连夜开发出电子便民卡。村民用手机就能直联调解平台:“上次反映的运输纠纷,两天就解决了!”这种“科技+铁脚板”的走访机制,已成功预警化解矛盾隐患55起,群众满意率达98.6%。

创新实践:

引导村民参与基层治理

今年藏历新年期间,香嘎村文化广场变身“治理剧场”。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草场风波》,将曾经的真实调解案例搬上舞台。台下,调解员格桑适时穿插法律讲解,这种“沉浸式普法”让200多名观众在笑声中读懂《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这是香嘎村“说事”+平台的创新实践。村“两委”将治理要素融入传统节庆活动,打造出“节日治理”新模式:端午节包粽子比赛融入民族团结教育,望果节丰收歌舞展示乡村振兴成果……“我们在活动中设置了‘微心愿墙’,收集到的47个心愿已实现39个。”索郎翁青说道。

更令人称道的是“阳光存折”制度。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积累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资。残疾青年达瓦次仁用150积分换了一台电动酥油茶机,“现在我是政策宣传员,每个月能加20分呢!”

语言培训:

小导游推介乡村旅游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美丽的香嘎村!”12岁的卓玛正用国家通用语言向旅行团介绍自己的家乡。这个曾经害羞的女孩,经过“智慧学堂”三个月的培训,已摇身一变成为“明星小导游”。

为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香嘎村打造“语言+技能”培训矩阵。在蔬菜大棚里,农技专家用双语讲解种植技术;在旅游驿站,学员们通过角色扮演学习服务用语。

村民顿珠参加培训后,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把虫草采挖过程拍成科普视频,吸引了不少粉丝关注。“语言通了,世界就大了。”他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粉丝留言。目前,村里已涌现出多名“乡村网红”,带动特色农产品销量增长45%。

矛盾化解:

夯实乡村和谐共治基础

在香嘎村“和谐共治中心”,大屏幕实时跳动着“热力图”。这个与高校联合开发的智能系统,能分析预警纠纷苗头。

线下调解同样充满智慧。面对多年的草场纠纷,调解组邀请双方到“记忆茶馆”,在老人们的口述中还原传统放牧规则。“无人机测量的现代数据,加上祖辈约定的古老智慧,让我们心服口服。”村民多吉在调解协议书上按下手印时感慨道。这种“科技+传统”的调解模式,已让7件“钉子案”彻底化解。

更富创意的是“解忧树洞”信箱,孩子们用图画表达家庭矛盾,志愿者通过沙盘游戏进行心理疏导。学生次仁央拉画出父母争吵的场景后,调解员组织全家参加“亲子厨房”活动,在共同制作糌粑的过程中加强亲情纽带。

夜幕降临,香嘎村“和谐共治中心”依然灯火通明。大屏幕上,“说事”平台各项数据实时跳动:今日收集诉求21条,办结率92%;语言课堂新增学员18人……这些跳动的数字,反映着这个高原村庄的治理蝶变。

在村史馆的“民心墙”上,数千个红手印组成巨幅藏式吉祥纹样。“每个手印都是一个信任的承诺。”索郎翁青说。随着“云端村务厅”“数字家访系统”等新模块上线,香嘎村正把“说事”平台升级为“治理生态系统”,让每个村民都成为基层治理的“程序员”。

当太阳再次升起,香嘎村的干部们又踏上了走访路。他们知道,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基层治理的密码就“藏”在田垄间的每一次驻足倾听,帐篷里的每一碗酥油茶,以及村民的每一个笑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