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区首个“飞地型”集体经济项目,蔡公堂街道社区食堂突破传统村域界限,整合资源、跨界运营,不仅有效破解了部分弱村“无资金、无项目、无路径”的发展困境,更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共富新路。
该食堂自运营之初,便定位为多功能生活服务枢纽。除提供实惠可口的餐食外,还拓展了洗车、停车等便民服务,形成“餐饮+服务”的复合业态。运营采用市场化机制,确保项目具备“自我造血”能力。
该食堂鲜明的公益底色,更为社区注入了融融暖意。退役军人、环卫工人、6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半价就餐,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享用营养餐,针对行动不便的残疾居民,食堂还提供免费送餐上门服务。自开业以来,该食堂日均服务超150人次,被居民亲切地称为“暖心厨房”和“社区客厅”。
社区食堂不仅在服务上惠民生,更在效益上见实绩。2024年,该项目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3个月实现净收益35万元。与此同时,该食堂将50%的收益定向分配给恩惠苑社区等9个集体经济薄弱的社区,用于支持产业孵化、设施改善或困难帮扶;30%作为公益金,投入街道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提升,同时,支持文化活动和特殊群体关怀;20%用于公堂社区加冲组居民分红,让参与者和当地群众共享发展红利。这笔收益的分配,充分体现了“先富带后富”的共富理念和“飞地经济”的辐射效应。
该食堂的成功运营,标志着城关区探索的“飞地型”集体经济“以强带弱、抱团发展”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这一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以“飞地”模式突破资源限制,以强带弱、共建共赢,可在更大范围内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它所提供的不仅是一套运营模式,更是一个关乎基层治理、民生服务与集体经济发展的“城关方案”,烟火升腾之间,照见的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与发展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