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初霁,堆龙德庆区马镇措麦村的后山上,星星点点的黑色在白雪的映衬下十分显眼,远远望去颇具规模,那里是措麦村扶贫牦牛养殖场的放养区。半山腰上搭建着几间简易板房,这就是养殖场的圈养区,边巴和其他3位养殖员已经在这儿工作近3年了,边巴是其中的一位女性员工。
在措麦村集体经济中,扶贫牦牛养殖场已小有规模,从最初的70头繁殖到202头。去年冬天,又有40头母牛受孕,边巴精心照顾着它们,只待新生命到来。
措麦村全村共有6个自然小组,其中5组、6组为纯牧业组。2016年年底,措麦村从堆龙德庆区扶贫办争取到140万元牦牛养殖项目,购进70头牦牛、买饲料、建牛棚,走上了村集体经济养牛致富路。
村集体经济“牛”起来,还带动当地居民增收,村里的300亩流转土地也被用来种植牧草,本村村民受聘做田间种植管护,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作为饲养员的边巴,每天的工作就是挤牛奶、投放饲料、清理牛圈,刚入职时月工资4000元,其他老员工加上工龄工资,可以达到5000元。去年秋天至今,边巴一直守在养殖场,因为她不放心那些即将生产的母牛。“现在牛奶产量不多,3到4天制作一次酥油,因为品质好,价格可以卖到80元一斤,奶渣每斤30元。”边巴告诉记者。夏天来了,牛奶产量到了最好的时候,酸奶也成为紧俏货。在驻村工作队以及村“两委”的推广下,措麦村的奶制产品种类和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堆龙德庆区的多家区直单位都是其固定的客源。记者了解到,2019年至今,养殖场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2万余元,为员工创收18万元,牦牛数量的增长,折合人民币增值57万余元。措麦村“两委”计划在养牛产业上做长远打算,待母牛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组织村民培训养牛知识,村民掌握技术后可饲养。养殖场将对新产牦牛进行收购和转卖,为村民增收的同时,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