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中基础性部分,是拔掉穷根、稳定脱贫的前提。近年来,随着我市易地搬迁政策的落地生根,如何让搬迁户子女融入新的教育环境,如何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接收易地搬迁子女就学的学校共同面临的问题。
堆龙德庆区姜昆黄小勇希望小学始建于1997年,学校现有包括汉族、藏族、回族、土族等在内的900多名学生共25个教学班。学校设有藏文班、汉文班、外地务工子弟班、精准扶贫班。2018年,学校接收了精准扶贫易地搬迁户学生共计157名。其中有53名学生在学业上是零基础,他们不仅与老师同学交流困难,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
这53名同学如何能赶上其他同学,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是否适应?2019年,学校在市教育局和堆龙德庆区教体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做了大量家访工作后,决定根据这53名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立单独的零基础班二五班,又叫精准扶贫班。
二五班成立之初,校方选用学校资历较深、认真负责的三名老师分别担任新班级的语文、藏文、数学老师。班主任还给孩子们买了一个大蛋糕,用来纪念新班级的开设,鼓励孩子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阳光,乐观向上。班主任是体育老师,虽然不给这个班带主课,但是对孩子们十分关心爱护。
巴桑卓嘎是姜昆黄小勇希望小学的副校长,同时也是这个班级的语文老师,拥有20年从教经验的她自接班以来,就将自己的爱心与耐心倾注在班里每个孩子身上。对于孩子们发生的变化,巴桑卓嘎有着深刻的体会。
“刚开始任课的时候,不要说普通话,我们就是用藏语交流也比较困难。经过语、数、藏三位老师的共同努力,现在同学们已经能用流利的普通话交流了。”谈起孩子们的变化,巴桑卓嘎很是骄傲。
巴桑卓嘎告诉记者,最开始接手这个班级时,自己也是充满了忐忑和担忧,除了语言不通外,学生见到老师基本是不搭理的。如今,老师和学生早已变得熟悉起来,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已经成为他们之间的相处方式。
二五班学生洛松扎西在学习上很刻苦,在班里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我们班的老师都很耐心,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很关心我们。现在我的普通话讲得很好了,成绩也越来越好。”洛松扎西告诉记者。
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为此,学校每周五安排有藏文书法、泥塑等兴趣课。采访中,巴桑卓嘎告诉记者,刚开始,二五班的孩子们有点胆怯,如今,他们不仅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还会参加各种兴趣班以及学校其他活动。“最大的改变就是他们有自信心了,已经和学校其他学生融为一体了。”巴桑卓嘎说道。
初夏时节,校园内花香怡人,满目葱绿。正如这群渐渐融入集体的孩子们一样朝气蓬勃、充满希望。“我们对二五班实行管理一体化、课程差异化、师资本土化、帮扶具体化。如果学生能够赶上班级进度,学习成绩进步很快,我们就会根据其情况,考虑转回原班级。这样一来,确保在教育脱贫的路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使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的孩子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姜昆黄小勇希望小学校长唐素芳告诉记者。
与姜昆黄小勇希望小学一样,堆龙德庆区中学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位于堆龙德庆区团结路的堆龙德庆区中学是首批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学校共有易地搬迁子女237名。这些搬迁过来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赶不上趟,在心灵上更是难以融入到新的集体,常常是课上到一半就拎起书包要往回走。
如何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成了当务之急。“根据这个现象,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他们帮扶。有党员教师结对帮扶,学生结对帮扶。通过本地学生与他们交朋友,慢慢相互了解后,可以融入班里的环境。”堆龙德庆区中学副校长巴珍告诉记者。
记者来到堆龙德庆区中学时,正值中午,语文老师次旺曲珍正利用休息时间对“补差”班级进行基础补课。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学校积极施行培优补差计划。“培优补差”是对成绩好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学习资源,以满足他们特殊发展需要;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采取分层、分组、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眼前这个正在上课的班级就是由各班基础薄弱的学生组成的。这其中,易地搬迁子女、建档立卡户子女占了一大半。
“培优补差、分层教学、一对一帮扶是我们在学习上采用的方法。生活中,学校的老师也特别关心这些孩子,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很大进步。”巴珍说道。
习近平总书记说,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要让下一代过上好日子,首先要让他们接受教育。如今,易地搬迁子女搬出了大山,搬进了新房子,过上了新生活,走上了一条教育改变人生轨迹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