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达孜区受援单位在援藏干部和资金的帮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生态,为达孜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0年间,达孜区发生巨变,基建完善,公共服务升级,民生显著改善……昔日的荒地,如今成了达孜工业园区,在江苏省镇江市等援藏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下,先进理念引领产业布局,园区崛起为工业强区,企业兴旺,生产线先进,物流繁忙,共绘繁荣工业新篇章。
达孜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索朗多吉告诉记者:“为了引进企业入驻园区,援藏干部们不辞辛劳,多次往返于区内外,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洽谈。他们不仅详细介绍了园区的优惠政策和发展前景,还陪同企业负责人考察园区环境。最终,一些企业被我们的诚意和园区的潜力所吸引,决定落户达孜。这些项目的成功落地,不仅为园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后续的招商引资工作树立了信心。”
随着一批批项目的落地和投产,达孜工业园区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入驻企业数量激增,产业链不断延伸,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体系。特别是青稞酒产业、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农牧业产业化等,更是在园区内得到迅猛发展,成为达孜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达孜工业园区作为西藏首家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在江苏援藏工作的推动下,在历届援藏领导的无私援助下,目前已建成面积2000多亩,累计投入援藏资金4亿余元,实施援藏项目15个。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达1670家(包含注册型),其中实体企业75家,从业人数5500多人次,解决扶贫就业600多人次。2023年完成工业产值4.33亿元,完成税收13.31亿元,其中完成本级财政收入5.99亿元,对达孜区级财政贡献率达90%左右。”索朗多吉说。
在援藏干部们的精心规划和不懈努力下,达孜工业园区不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增收。园区内的企业积极吸纳本地劳动力,为他们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可观的收入。同时,园区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2年7月,第十批江苏援藏干部们抵达达孜区后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通过深入调研、走访群众等方式,了解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定制科学合理的援藏方案提供有力支撑。达孜区住建(城管)局副局长夏云也是第十批江苏援藏干部中的一员,在日常工作之余对达孜工业园区的发展也保持着高度的关注。
夏云说:“30年来,江苏省坚持产业援藏,全面贯彻党的治藏方略,充分发挥江苏援藏资源优势,积极实施产业援藏,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助力拉萨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孜工业园区就是这一方针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30年来江苏省持续投入援藏资金,在达孜区建设了镇江路、融创路、丹阳路、句容路等,园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同时,建设了双创中心、邻里中心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朗热酒村、丹阳眼镜城、藏缘酒业、吉顺醋业等一大批企业,园区在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实现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援藏工作的日日夜夜里,援藏干部的内心世界如同高原上变幻莫测的天空,既有着辽阔无垠的宁静,也藏着不为人知的波澜。谈到援藏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及如何克服时,夏云笑着说:“我觉得来到西藏最大的感受是离开原来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完全陌生而且非常特殊的地区,需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去尽快熟悉环境,适应环境,并且尽自己所能,结合当地实际,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认真落实江苏“十四五”援藏项目规划,今年计划安排对口支援达孜区资金8800万元、实施援藏项目10个(新建项目3个、续建项目7个)。其中,达孜区林卡经济提升及推广项目、达孜区乡村文化室示范项目已经动工实施,交往交流项目正按方案实施,达孜区农牧民特色产品助销工程、邦堆乡乡村振兴示范、健康饮水工程(一期)、群众文艺活动中心提升改造等7个新建项目均顺利推进。
30载援藏情深,达孜区受援单位蜕变成长,援藏干部以无畏勇气与坚定信念,扎根高原奉献。每份付出汇聚成发展动力,每次坚守彰显援藏情深。达孜新貌矗立雪域,援藏精神永存,激励后来者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