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穿过拉萨市达孜区克日村的白杨树叶,洒在农村幸福院的院子里。72岁的次德吉正低头核对着当日的用餐名单,胸前“流动院长”的蓝色胸牌随着动作轻轻晃动。
“今天的午餐加了藏式酸奶,是昨天老人议事会上大家一致提议的。”她抬头对记者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满足和幸福。2025年3月投入使用的达孜区克日村农村幸福院,因一项名为“老有所为2+1”(我来当家制度、时间银行机制+老人议事会)的创新模式,让村里的老人们真正过上了“自己当家作主”的养老生活。
近日,记者走进幸福院,餐厅里飘着酥油茶的香气,墙上贴着一周的食谱,青稞粥、牦牛肉炖萝卜、素炒青菜……这些菜品都是营养师根据当地老人的饮食习惯专门搭配的。
68岁的拉巴扎西端着餐盘,正和几位老人们围坐着聊天:“儿子在拉萨跑运输,以前中午就自己煮碗面对付一下,现在天天能吃上热乎又营养的饭菜,太幸福了。”据幸福院工作人员德庆卓嘎介绍,这里每天平均服务35位老人,有效减轻了村里外出务工家庭照料老人的压力。
后院的活动室里更是一派热闹景象:几位老人围坐在桌前,跟着志愿者学习编织藏式挂毯;角落的藏棋棋盘旁,两位老人正凝神对弈,不时有观棋者轻声支招;靠墙的长椅上,几位老人晒着太阳唠家常,笑声阵阵……
75岁的曲珍刚做完藏医理疗,正在活动膝盖:“以前这老寒腿走几步就疼,多亏了这里的藏医志愿者,扎针加艾灸,现在我能自己绕着院子走圈了。”
据了解,幸福院与专业医疗志愿者团队合作,发挥藏医在康养方面的优势,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关节病、慢性病开展特色理疗,至今已有452人次受益。此外,幸福院还组织了15场歌舞表演、棋艺比拼等文体活动,从身体到心理全方位守护老人健康。
“以前总觉得养老就是等着别人照顾,现在才明白,咱们老人自己也能把日子安排得明明白白。”次德吉的话道出了老人们的心声。作为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流动院长,她最近正忙着筹备手工编织课程:“当选流动院长那天,我就召集了膳食组、活动组的组长开会,光选毛线颜色就开了3次会,总得让大家都满意才行。”
这种“我来当家”的制度,是“老有所为2+1”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老人们民主选举出流动院长和各服务板块的组长,每3个月换届一次,让每一位老人都有机会参与幸福院的管理。
幸福院的公告栏上,一张“时间银行”积分榜格外醒目。80岁的索朗旦增名字后面标注着“10小时”。“我腿脚还利索,就帮行动不便的老人打打饭、取取药,这些时间存着,以后我要是行动不便了,就能换别人来照顾我。”老人解释道。
原来,这里的“时间银行”机制规定,陪伴聊天1小时可获1个“时间币”,协助就医全程可得3个“时间币”,担任流动院长和组长还能获得额外奖励。目前已有15位老人参与其中,累计存储服务时间80小时,形成了“低龄帮高龄,现在存时间,将来换服务”的互助养老氛围。
“天气暖和了,咱们组织一次‘过林卡’活动?”每周一次的老人议事会上,65岁的格桑提出建议,立刻得到了其他成员的响应。这个由不同年龄层、不同特长老人组成的议事会,是幸福院的“决策中枢”,夏季活动安排、冬季供暖时间等大小事,都由他们商量决定。“上次我们提议在活动室装台电视,没过一周就落实了,现在每天下午都能看看新闻。”格桑笑着说,言语间满是幸福。
从被动接受服务到主动参与管理,克日村的老人们用行动改写了农村养老的传统图景。数据显示,95%以上的老人对在幸福院的生活感到满意,85%的老人认为参与管理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如今,周边村庄社区纷纷组织工作人员前来学习取经,达孜区也计划将幸福院的养老模式推广开来。
最美不过夕阳红,金色的余晖洒满幸福院,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在院坝里散步,哼着熟悉的歌谣。次德吉拿出登记本,认真写下新计划:“下周议事会,得好好聊聊‘过林卡’的事情。”在这里,养老不再是单调的等待,而是老人们用智慧和互助编织出的、充满活力的“当家”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