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勋全:
收藏生活点滴 记录青春岁月

发布时间:2021-10-11 作者:杨璐 来源:拉萨日报

一张字条、一本旧字典、一份旧账目、一本日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却记录着林周农场老知青周勋全的青春记忆,见证着那一段独特的历史。那些一直收藏着的物件,也聚集起更多有着共同经历的人,大家一起追忆往昔,也更珍惜当下。

“各位叔叔阿姨,给你们献上哈达,感谢你们为西藏作出的贡献……”在拉中高七四级林周农场、彭波农场知青采访座谈会上,来自林周县委宣传部的干部向老知青们一一敬献了哈达。已经66岁的周勋全老人特意从重庆赶到成都参加座谈会,他和大家一起回忆往事,欢声笑语中满是青春的记忆。

周勋全是重庆人,因为父母在西藏工作,他五六岁的时候就随父母进藏,在西藏交通厅职工子弟小学读书,后来转到拉萨中学读初中、高中。高中毕业后,随着全班同学一起来到了林周农场。

座谈会上,周勋全老人向记者展示他收藏了46年的“宝贝”。他拿出一本绿色的日记本,小小的本子里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记录着1975年20出头的周勋全来到林周农场后每一天的故事。

“4月4日,宣布了三条纪律,第一就是外出要请假,在外过夜要场部批准,不过夜的话要连部批准……”伴随着周勋全老人一字一句读日记的声音,我们跟随着他仿佛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那段岁月。从日记的内容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林周农场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纪律严明。

周勋全告诉记者,由于他做事认真细致,刚到林周农场知青连就担任了二班班长,参与了虎头山水库的建设、秋收工作等,分到二队后,他专门负责伙房账目管理,还参加了场部窑洞建设。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我要打石头,打出来的方石头就砌在场部的房子上。我也在二队教书,当时有三四十个学生,小的只有几岁,大的有十几岁。

学校就是在二队部旁边修的一排房子,一半教学一半住宿。”周勋全说。

周勋全说,那时的教室里没有桌椅,就将三根木头和“阿嘎土”拼起来当桌子;没有粉笔,就用颜色偏白的泥土搓成条状晒干后使用。他主要负责教语文和数学。为了教好学生,周勋全专门到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藏文辞典(附汉文注解)》,封面用1976年6月19日的《西藏日报》包起来。有了这本辞典,他在教学生词语时就可以藏汉双语教学,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们还给周老师取了一个藏语名字叫尼玛。这本辞典老人一直珍藏着,如今,这本辞典由林周农场收藏、展示。

老人还向记者展示了他一同带来的奖状和字条。“那您给我们念一下这个借条的内容。”“周、次二友:到家后拿走了《秋》,拿了一点酥油,另外,我还在伙房吃了两个馒头,请你们在饭卡上划上,多谢……”周勋全读道。

周勋全带来的这些字条,有的是知青们在林周农场时相互交流的凭证,有的是因家人生病的请假报告,有的是相邀队友共度“五一”……这些字条记录着大家在农场生活的点滴和他们真挚而深厚的友谊,也记录着那一段奋发上进的青春和苦乐年华。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离开农场的时候,我就坐在马车上,孩子们都在后头哭,我都不敢回头,就怕一回头忍不住要跳下来不走了。”周勋全说,“我们都特别重视民族团结,和当地群众一起建立起的深厚感情到现在、四五十年了也未曾淡化,这是我最为宝贵的财富,也对我的一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匮乏的条件下,周勋全和那个年代众多知青一样,奋发图强、不畏艰苦,那些品格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了直面问题、挑战困难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