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县尼木乡尼荣村:
40年前旧账本记录乡村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5-03-31 作者:洛桑旺久 来源:拉萨日报

图为尼荣村村民旦增曲培在修建新房。拉萨融媒记者 洛桑旺久 摄

在尼木县尼木乡尼荣村,一本始于1983年的账本封存着光阴的故事。仍未褪色的数字墨迹里,凝固着尼荣村农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变化的鲜活肌理。这些数据不仅是田野账簿,更是雪域云端的乡村振兴档案。

“1987年,村里牲畜有牦牛21头,家牛136头,绵羊636只……”尼荣村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巴桑翻开一本充满年代感的北京牌笔记本,泛黄的纸张带着岁月的痕迹,隐约可见的污渍仿佛在诉说着尼荣村42年前的记忆。工整的藏文,记录着尼荣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的关键历程。

巴桑回忆说:“从1983年开始,这个笔记本就被用来记账,里面详细记录了当时村里的牲畜、田地、人口,以及土地改革后分配的物品和生产资料等内容。1987年,我接手了这个账本,当时我是村里的会计。”

作为账本的第二任记录者,巴桑未曾想到,自己当年工整誊写的数字,会成为衡量村庄巨变的标尺。账本显示,当年全村人均分得2亩3分田地,每户平均分得两只羊,一头牛。而今,尼荣村已拥有了自己的藏香猪养殖厂、菜籽油榨油厂和羊肚菌种植大棚。账本里的数字,早已被时代改写成另一番模样。

在尼荣村的藏香猪养殖场里,养殖人员达嘎正忙着给藏香猪投喂饲料。他告诉记者,以前尼荣村一头猪都没有。2019年,村里从林芝市购买了6头藏香猪,此后他自学养猪技术,在县农牧局和村里兽医的指导下,如今六头藏香猪已繁育到80多头,村集体养殖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达嘎看着刚出生不久的小猪崽笑着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的藏香猪会出售给乡里、县里以及一些企业。这几年,养殖场获得了40多万元的红利,村民可以分红。同时,我每个月也能拿到工资,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

在尼荣村,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进城打零工,几乎是每家每户的赚钱方式。四通八达的道路,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赚钱的路子越走越宽敞。村民旦增赤列家中有7亩地,还养了100多只羊。他站在自己新买的汽车旁,自豪地说:“以前,我们需要依靠双手耕种田地,不仅辛苦效率也不高。但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收割机,方便极了。而且,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车,大家平时外出做零工更方便了,生活十分幸福。”

临近中午两点,村民旦增曲培仍在忙碌着。今年年初,旦增曲培的新家,一栋500平的藏式二层楼房开工建设。他和妻子当起了自家的“小工”,抹水泥、搬运材料。看着漂亮、宽敞的新家一点点落成,旦增曲培心里充满了幸福的滋味。“2007年我们家建过一次房,但那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只能盖土房。这几年,我们家齐心协力奋斗,赚到钱了,第一件事就是盖新房。”旦增曲培说,“我家里有9口人,现在每个人都有单独的房间。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间阳光房,等房子盖好以后,我要把它装修得漂漂亮亮的,再摆上精美的家具,每天和家人一起在这里幸福地晒太阳、喝茶。”

尼荣村的玛尼庄园,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庄园周围的古树下,巴桑讲述着旧西藏的黑暗与新西藏的幸福。巴桑回忆说:“我是1962年出生的,我的父母经历了1959年之前的生活,那时的环境不仅黑暗还很残酷。在西藏民主改革之前,广大人民群众艰难地生活着。1959年西藏百万农奴解放之后,人民有了土地和牲畜,慢慢走上了通往幸福的道路。”

如今的巴桑,仍不时翻阅那本已经泛黄的账本。即便现在手机、电脑可以帮助人们便捷办公,但他依旧保持着记笔记、写账单的习惯。厚厚的学习笔记上,写满了他对党的感激,对生活的满足,对未来的憧憬。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党的好政策下,人民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幸福,我们将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1983年,账本记录的是生存的艰辛;而如今,巴桑记录的是生活的富足。当账本从生存的见证转变为幸福的凭证,当雪域儿女从“计算温饱”迈向“创造未来”,账本里的数字便不再冰冷。它们已化作酥油茶的腾腾热气、糌粑的扑鼻香气,以及村民们眼角笑纹中流淌的岁月静好。

临别之际,巴桑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上郑重地写下:“草原上若是不下雨,哪来广袤肥沃的土地?人民若是没有共产党,哪来如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