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尼木县稳步推进“新时代新尼木两步走”总体布局和“五产业三园区”发展布局,在城乡建设、产业升级、民生改善、文旅融合等领域走出了一条从传统向现代化跨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绘就了经济社会全方位进步的壮美画卷,成为新时代西藏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尼木,藏语意为“麦穗”,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风光旖旎,历史悠久。作为藏文字和藏香文化创始人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尼木县素有“藏文鼻祖之乡、藏香文化之源”的美誉。如今,尼木县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交通网络纵横成网,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藏式风貌与现代功能有机融合,文旅产业成为新增长极,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尼木县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北京对口支援的政策优势,开启了产业转型的新篇章。有机种植、特色养殖、藏香文化、生态旅游、清洁能源五大产业成势,吞弥现代农业园、吞弥拉萨经开区尼木产业园、尼弘元仓铁路公路联运物流园三园联动,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成为发展新引擎。2025年,计划建设总投资5.4亿元的华电尼木100兆瓦风电项目,构建“能源开发装备制造服务配套”产业链模式,将填补全区无风机整机及其附属设备零部件制造组装空白。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4.08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5.76亿元,增长了2.86倍;固定资产投资从2012年的4.95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6.35亿元,增长了2.3倍。2024年藏香总产值达4432万元,带动357户765人实现年人均增收32370元。
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尼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6449.98元增加到2024年的24489元,增长了2.79倍,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平均每两户就拥有一辆汽车,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教育优先发展,近十年累计投入3.36亿元,新建或改扩建学校14所,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从18所增至32所,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医疗保障从无到有,完成医共体建设,县医院能熟练实施胆切除、剖宫产等大手术,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实现100%。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实现社会保障“应保尽保”,各类人群参保率均在99%以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城面貌焕然一新,交通网络成形,客运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对外交通取得新突破,水、电、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全覆盖,电子商务物流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提升,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
作为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尼木县始终守护文化根脉。尼木藏香、雪拉藏纸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尼木县依托琼穆岗嘎雪山、吞巴景区、“尼木三绝”及传统村落等资源,深入推进“交通+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非遗体验”“雪山温泉”“村落探秘”全域旅游线路。2024年接待游客13.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936万元,文化软实力逐渐转化为发展硬支撑。
60年沧桑巨变,尼木县已从昔日荒僻小山村蝶变为宜业宜居的新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结出累累硕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尼木县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纵深推进“新时代新尼木两步走”总体布局和“五产业三园区”发展布局,切实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实效,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用心用情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定信心、改进作风、实干争先,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努力绘就“文香故里”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