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里绿油油的黄瓜挂满了枝头;巴洛藏鸡蛋被源源不断地送往拉萨市区的各大超市;甲玛乡赤康村和扎西岗乡恰尔多村试种李子树、梨树和桃树长势喜人;直孔噶瑕农畜产业工贸有限公司里,工人们正忙着加工糌粑……行走在墨竹工卡县,到处是一片火热的生产景象,这里传统农业生产的烙印已经逐渐褪去,弹奏出的是一曲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之歌。
自拉萨市委、市政府作出发展净土健康产业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墨竹工卡县通过实施项目遴选科学化、项目实施责任化、项目资金扶持有偿化、项目管理全程化等“项目四化”途径,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推进净土健康产业发展。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投入3300万元,先后实施19个净土产业项目,建成净土健康产品展销厅,初步形成以高原特色种养殖、饲草种植、蔬菜生产、林果种植等为主的净土健康产业。同时,积极开发新型科技项目,今年已完成5个科技项目申报工作,项目总投资777.3万元。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墨竹工卡县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在全县7.87万亩的耕地上,除粮食作物播种的6.04万亩(青稞5万亩)以外,其余耕地集中连片种植墨竹小油菜、饲草、藏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目前,仅墨竹小油菜的种植面积就达1万亩。发展特色养殖业,重点扶持巴洛藏鸡、尼达斑头雁养殖、唐加乡奶牛养殖、斯布牦牛育肥等项目,扩大优质肉牛、肉羊、奶牛和禽类的饲养规模。目前,该县共有藏鸡标准养殖基地1个,藏鸡存栏达到1.7万只;斑头雁标准养殖基地1个,斑头雁存栏达到1.05万只;奶牛养殖基地2个,高产奶牛存栏达到140头。打响墨竹品牌,重点将斯布牦牛、墨竹清油、巴洛藏鸡蛋作为墨竹特色,着力打响三大品牌。目前,斯布牦牛、墨竹小油菜地理商标注册已上报国家工商总局审批。墨竹清油经检测已经达到国家二级食用油标准,在机关食堂、矿山企业和县中小学食堂实现长期供应。巴洛藏鸡蛋已经在拉萨、县域内设立专门销售点,在拉萨百益等大型超市销售,并直销区、市部分机关食堂。同时,该县的净土健康产品在南京鼓楼、秦淮、建邺区设立了专柜,常年进行销售,有效提升了净土健康产品的知名度。
着力优化产业布局。通过几年的努力,墨竹工卡县初步形成净土健康产业“三大功能区”,即:以墨竹小油菜、斑头雁人工养殖、藏鸡养殖、斯布牦牛等为主的特色种养殖区;以甲玛人文和自然风光风景区、直孔藏传佛教文化名胜区、大思金拉措景区等为主的风景文化名胜区;以清油加工、生鲜奶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区。目前,墨竹小油菜种植加工、藏鸡养殖已成规模,藏药材种植和开发利用已与那菲药业达成合作协议,斑头雁养殖企业尼达公司成立了尼达生态园,风景名胜区设计规划已基本完成。同时,该县注重培育净土健康龙头企业,将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信用好的专合组织作为重点对象,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其中,直孔噶瑕农畜产业工贸有限公司,年加工糌粑达460吨、产值达322万元,年加工菜籽油680吨、产值达1496万元;巴洛藏鸡现有产蛋鸡1.7万只,年产值达229.5万元;宗穆厦民族手工艺加工有限公司,年加工和制作民族服装3000件(包含高中低档服饰和僧人服饰),年产各类艺术品2000件,年产值可达360万元。
线上线下共推净土特色产品。青藏铁路的开通拓宽了西藏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越来越多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西藏,各种各样的西藏特色产品因此变得十分抢手,墨竹工卡县出产的各类农畜产品和手工产品也受到游客欢迎。但是,墨竹工卡地理位置相对闭塞,传统的销售方式无法完全打开特色商品的销售市场。2015年12月,墨竹工卡县乌如夏糌农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朗瑕传统针织加工专业合作社、扎雪扶贫民族手工艺专业合作社、荣多农牧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直孔白琼菜籽油加工专业合作社共五家合作社携手组成“墨竹净土”“互联网+”特产团队,采用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的模式,大力推广墨竹工卡县净土特色产品。墨竹工卡县充分利用网络销售投入成本少、时效快、覆盖面广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品线上交易,并通过淘宝网、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特色品牌,把更多更好的藏民族特色商品推向世界。“墨竹工卡的特色产品不仅深受国内消费者欢迎,也得到不少海外顾客青睐。”墨竹工卡县净土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跟国内畅销的农畜产品不同,像唐卡、披肩这类民族手工艺品更受国外消费者欢迎。”该负责人还透露,去年,具有较高附加值的藏鸡吸引了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目前,墨竹工卡县已经与该企业达成意向协议,计划将藏鸡纳入网络交易平台。项目一旦落地,藏鸡也将出现在海内外消费者的餐桌上。在努力发展线上业务的同时,在墨竹工卡县净土产业园设立的体验馆也开门迎客,“这将让更多的消费者近距离亲身体验墨竹特色产品以及其所蕴含的藏族文化。”墨竹工卡县净土办负责人介绍,游客在体验馆不仅能够亲眼看到、亲手触摸到特色产品,也能品尝到优质的奶渣、香醇的牛奶和甘甜的矿泉水,还能买到自己心仪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