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精准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以来,曲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本着“助力脱贫攻坚曲水一马当先”的工作宗旨,在“实”字上下真功夫,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在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工作中,曲水县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统领脱贫攻坚”这个核心,积极宣传政策,精准实施帮扶,实现了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如期脱贫、同步小康凝聚了强大的组织动力。据统计,在2016年,曲水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371户4792人,贫困发生率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16.6%,总人数的14.6%。在2017年,曲水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均达到了脱贫标准,全面实现稳定摘帽脱贫的精准扶贫脱贫路子。
以迁脱贫:挪穷窝、拔穷根、摘穷帽
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瘠区贫困户,曲水在全区率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坚持“迁、业并举”,先后建设了“拉萨河畔三有村”,才纳“四季吉祥村”两个县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搬迁贫困户471户、2037人。拉萨河畔三有村、四季吉祥村是最早完成的扶贫搬迁安置点,现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国的易地扶贫搬迁亮点。将于近期搬迁的柳梧新区安置点可安置235户739人,确保按时完成预定目标。为使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曲水县委、县政府超前谋划、因地制宜配套产业。拉萨河畔三有村配套有藏鸡、奶牛养殖,中藏药材、瓜果蔬菜种植及小商品经营等产业项目。才纳四季吉祥村周边有较为成熟的净土健康产业园区及万亩乡土苗木良种繁育基地、奶牛养殖中心等重大项目,现已解决贫困户552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2000元以上。
德庆一家原是曲水县才纳乡才纳村7组贫困户,家中共5口人,1名残疾人,1名幼儿,家庭成员均无固定收入,所有的生活开支靠政府扶持及结对帮扶来维持,其一家居住的房屋年久失修,地处偏远,人均纯收入在国家现行贫困人口标准以下,因此被纳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并在征求家庭意愿的基础上,结合该户实际情况,将德庆一家分类为靠易地搬迁脱贫的一类。在推进曲水县第二个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根据曲水县相关搬迁条件,以及该户家庭的区域位置处于才纳乡,因此政府将德庆一家纳入到了曲水县才纳“四季吉祥村”搬迁安置点。
搬迁后的德庆一家,整体住房条件及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的扶贫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他们努力拼搏的上进心,使他们彻底甩掉了“等、靠、要”思想。
以业脱贫:企业发展、农村致富、农民增收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只有扶出产业,才算扶贫扶到家”的要求,曲水县将产业扶贫摆在突出位置,以净土健康产业为引领,以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县为契机,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为重点,大力实施扶贫产业提档升级工程,探索扶贫新模式,采取“基金+公司+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助推精准脱贫。2016年以来,曲水县共投资34个扶贫产业项目,涉及种植养殖、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商铺门店等,通过就业、分红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每年可为贫困群众带来160余万元的分红收入,可解决1000人以上的贫困群众就业,每个就业岗位年收入可达万元。
白玛甘泉自入驻曲水以来,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担负起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并积极与政府部门合作,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白玛甘泉曲水县工厂在项目建设中,首先满足当地农牧民群众,尤其是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工厂的施工建设,并使用当地的工程器械及运输车辆及采购当地的建筑材料。白玛甘泉曲水县工厂负责人说:“我们在项目建成投产后优先招聘当地藏族大学生、后勤人员等进入工厂工作,目前已有3名本地大学生、1名本地初中生在工厂上班,我们还会优先考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工厂产品外运装车,目前已发放装车劳务费用12万元左右。”
以教脱贫 以智兴县以保致富
曲水县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制定了《曲水县关于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教脱贫”实施方案》,对曲水县户籍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中职生、高中生的学杂费、生活费和赞助费分别予以相应的补助。2016年以来,曲水县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377人,其中大学生207人,中职生54人,高中生116人,发放资助金156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每人5000元的资金支持,助力贫困户大学生创新创业,现已有22名“两后生”实现了创业。
同时,在曲水县脱贫攻坚实施过程中,该县全面清退“政策保”“人情保”等低保人员,并加大抽查,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确保有限的指标和有效的资金切实合理地用在贫困群众身上。
曲水县林业绿化局结合实际,组建贫困农牧民营造林专业合作社。目前,曲水县组建贫困农牧民营造林专业合作社6个,五乡一镇各组建1个营造林专业合作社(曲水聂当尼浦种植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南木乡富民营造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曲水达嘎米珠种养殖合作社、曲水捷路种植营造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曲水信达苗圃农牧专业合作社、曲水才纳土果种植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参与户数171户,其中扶贫户数151户,扶贫户参与率达88%。
授人以渔 致富奔小康
“我始终坚信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就能脱贫致富。”色麦村五组村民贡桑旦增家庭共有5口人,2个劳动力,3个小孩,家庭来源基本靠务农为主。但贡桑旦增家所有的耕地仅有3.04亩,家庭经济负担很重。曲水县色麦村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入户摸底识别时发现,其家庭符合现行贫困标准,再欲将其列入色麦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时,贡桑旦增本人坚决不同意。
考虑到贡桑旦增家庭的实际情况和贡桑旦增本人的意愿,曲水县色麦村的工作人员便与贡桑旦增进行沟通协调,在创业方向和资金等方面对其进行帮助。此次对贡桑旦增的帮扶一改之前的“输血”扶贫模式,曲水县色麦村工作人员根据国家近年出台的相关扶贫政策,采用“造血”扶贫的方式,更多的在思想和实际情况中予以引导和帮助。在曲水县色麦村委会的引导和帮助下,贡桑旦增办理了农业银行农牧民小额信用贷款的钻石卡进行贷款,做起了自己的事业。贡桑旦增依托部分起始资金创办了农机修理部,并在曲水县色麦村委会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苦干实干,农机修理部的业务不断走向正规,效益日益显著。在看到自己的项目真正地有了良好的效益,贡桑旦增感到由衷的欢喜,对这条创业致富的道路更加信心十足。此时,贡桑旦增又大胆的开始致力于砖厂等项目,凭着苦干实干的精神,砖厂项目在经营方面取得了良好效益。通过不断地积累资金,不断地精进业务,贡桑旦增又承包了村粮油加工坊的建设,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他购买了工程机械,带起了自己的施工队,现在已成为曲水县色麦村的致富能手,并带动周边的贫困群众在他承包的项目中工作。
而在曲水县茶巴拉乡茶巴拉村家中只有3亩地的单亲妈妈群宗,2015年孩子刚满3岁,由于要独自照顾幼儿,因此群宗也无法外出务工补贴家用。群宗意识到只有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才是自己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正确之路。她想到自己之前在拉萨务工的经历,在一家烧烤店当服务员,烧烤店的生意一直不错,收益也不错,自己也在那里学到了烧烤技术。而茶巴拉村目前有很多茶馆,但还未有一家烧烤店,倘若自己开一家烧烤店,还是很有市场竞争力的。
2016年4月,群宗主动联系曲水县茶巴拉乡茶巴拉村委会谈了自己想开一家烧烤店的想法。村“两委”了解了群宗的想法后表示支持。由于群宗的房子处于村子里,交通不便,于是茶巴拉村委会把扶贫攻坚与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找准工作定位,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本着努力帮助贫困妇女摆脱贫困的责任目标,积极为群宗寻找位于318国道两侧合适的铺面。并联系群宗的对口帮扶单位曲水县纪委,转达群宗想依靠自己的双手创业脱贫致富的想法,希望能够予以帮助。
很快群宗就租到了一个人流量大、位置较好的铺面,月租金300元。在租到合适的幅面后,她自己制备了厨房的用品,曲水县纪委帮助解决了一个大型冰柜、消毒柜、4张桌子和7套藏椅,群宗的烧烤店——光头强烧烤店就这样开张了。记者采访群宗时,她正在刷洗碗筷,她告诉记者:“我现在每天穿梭于厨房与客人之间,很忙但很开心,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过上富足的日子,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