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曲水县才纳乡协荣村巾帼夜校的老师在授课。 本报记者 靳 敏 摄
仲夏时节,高原上迎来了缕缕热意。6月17日的傍晚时分,记者驱车沿着拉萨河顺流而下,来到了曲水县协荣村,这个村庄北有拉萨河阻隔,南有大山横亘。以前因为交通不便,村民出行困难,村子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随着乡村公路的贯通,这座古老的村庄得到了迅速发展,辖区内乡村公路两旁田野里金灿灿的油菜花竞相开放,漫山遍野,一望无垠,美不胜收,成为乡村里的美丽画卷。
“恰卡巴(螳螂)、卡(qia)康(茶馆)……”晚上八时,记者刚踏进协荣村委会大门,就被不时传出的响亮跟读声吸引,寻声走进协荣村委会活动室,记者看到活动室内灯火通明,平时开会用的桌前立着一块小黑板,协荣村驻村工作队成员晋美正在给村民“上课”。30多位“学生”个个劲头十足,拿着小学一年级的课本跟着老师学习标准的藏汉“双语”的读音与书写,并认真做着笔记,这就是协荣村趁着农牧民群众在还未进入收割季节举办的巾帼夜校。
每次巾帼夜校开课,协荣村五组村民次卓玛都会参加。“我特别喜欢来夜校上课,不仅可以学习认字写字,还可以了解到各种政策,感到心里一下亮堂了。”次卓玛说道。
一生之计在于勤,勤于学,勤于做。协荣村巾帼夜校每天都座无虚席,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讲惠民政策、学科技知识、讲法律法规……在课堂上,大家都把学到的关键词和感想感触等在笔记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打开复习。协荣村六组村民拉姆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出去打工吃了不识字的苦头,现在好了,利用忙碌之余的时间我们可以在家门口学习,我已经能写很多藏字和汉字了。”
原来,因为部分村民不会说普通话,不识字,缺少劳动技能,外出打工屡屡碰壁。为了帮助村民学习语言的读法和写法,协荣村为当地农牧民群众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每晚上课打考勤、布置家庭作业,通过定计划、定任务的方式来调动农牧民群众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时候的课程都不一样,有时候教我们读书写字,有时候让我们知道现在享受的好政策太多了,明白幸福生活源自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我要做表率,积极参加夜校学习。”协荣村六组村民曲珍高兴地说,为村民上课的老师时常会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为村民讲解各项惠民政策,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一一道来。
“脱贫致富的‘法宝’靠什么?靠文化、靠知识、靠技术。”协荣村四组村民尼措姆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懂的可多哩。政策上有些不懂的,都能在夜校找晋美老师解答,很实用。”
“以前没条件读书,后来又忙着赚钱。现在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小孩子都出去读书了,我就想着来夜校识点字,多学点知识。社会进步很快,我也得努力跟上。”协荣村五组村民桑珠高兴地说,“我老公知道了也很支持我,我们家孩子还说要向我这个妈妈学习呢,现在每天晚上来上课我都特别有动力。”
“因为是自己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记得住。”“一开始不会几个字,现在每次上课都会练习写很多字,已经学会很多词语了。”“在家里,我和女儿一起做‘作业’,感觉家里的学习氛围也很浓郁。”……对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村民们纷纷表示受益很多。
脱贫致富奔小康,勤学勤思新风尚。协荣村巾帼夜校举办得如火如荼,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晋美说道:“下课了,大家记一下家庭作业,收拾收拾回家吧。”在晋美说了下课后,台下的“同学们”却意犹未尽,学习热情依然非常高涨。“老师您再教一会儿吧,我们还想学,再学半个小时吧。我们最喜欢老师拖堂了。”“同学们”纷纷向晋美恳求道,于是,下课时间又延迟了半个多小时。
“我很感动,村民们不管刮风下雨都能坚持来上课,要么搭乘摩托车来,要么步行过来,学得也很认真,即使发音错了,也会坚持反复练。看到他们这么用心,每次给他们上课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晋美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并表示今后还要为村民提供“点餐”服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村民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习效果。还将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帮助村民更好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掌握种种技能、学好“双语”,帮助他们提高政策理解力,用学到的知识和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