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古突”之夜,加措社区居民次拉吉吃到了包裹着盐巴的“古突”面团,引来全家阵阵欢笑。拉萨融媒记者刘梦婕摄
昨天是藏历腊月二十九。当夜幕降临,团聚的一家人开始吃“古突”、点火把、举行“驱鬼”仪式,寓意将旧年的“邪气”“病魔”等通通赶出家门,在欢笑声、爆竹声中默默祈愿家人来年吉祥安康。按照传统习俗,藏历腊月二十九这一天,藏族群众家家户户都要吃“古突”,以示辞旧迎新。记者先后来到加措社区和恩惠苑社区,亲身体验这一传统习俗,见证老百姓的幸福喜乐的生活。
城关区加措社区自2017年4月开始棚户区拆迁改造,2019年7月,一期项目改造完成,一部分群众在当年10月搬入新家。原先房屋混乱、道路泥泞的加措社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居民小区。一栋栋外形精致、充满藏式元素的楼房,一条条宽敞且干净整洁的道路,还有居民们脸上的笑容,都昭示着生活在这里的97户居民,生活得舒心又顺心。
62岁的次拉吉和56岁的老伴儿达娃幸运地成为一期入住的居民,今年是他们在新家度过的第二个藏历新年。步入客厅,藏式方桌上摆放着水果、“卡塞”、风干肉以及各式各样的酒水饮料,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达娃一早便在厨房忙碌起来,准备着“古突”及随后“驱鬼”仪式上所需要的物品。锅中的牛肉汤飘散出阵阵香味,达娃叫上大女儿达娃卓嘎和二女儿尼卓一起团“古突”面团。在“古突”中,面团除了会包裹上辣椒、盐巴、青稞等物品外,还会捏一些月亮、太阳、荆棘等形状的面团,这些面团都代表着不同的寓意。一家人一边包,一边乐呵呵地猜测着今年会吃到什么物品。
“咕嘟咕嘟……”面团在汤中上下翻滚,这是年的味道、是家的温暖、亦是藏族百姓们幸福的祈愿。
“啊,咸死啦。”女主人次拉吉吃到了盐巴,连忙将嘴里的面团吐了出来。“罚酒、罚酒。”大家笑着起哄。在“古突”里,盐巴代表着懒惰,因此,阿妈啦次拉吉被大家罚了一杯青稞酒。二女儿尼卓则吃到了石子和荆棘,这代表的可不是好运气,尼卓无奈地告诉记者,她最想吃到的是太阳,因为那象征着吉祥。
在一家人的欢笑声中,吃“古突”的环节结束了。达娃又起身来到厨房,准备开始“驱鬼”仪式。今年,他除了用糌粑捏了一个“魔鬼”外,还捏了一个象征着新冠肺炎病毒的糌粑团,大大的糌粑团上有许多突出的小刺。“我也不知道病毒长什么样子。”达娃有些羞涩地说,“虽然国内疫情控制得非常好,但其他国家的疫情还是比较严重的。我今天做了一个有点像新冠肺炎病毒形状的糌粑团,把它放在‘驱鬼’仪式里,希望疫情能够早日结束、这个病毒永远消失。”
夜色渐浓,小区里其他居民也吃完了“古突”,原本安静的小区渐渐喧闹起来。达娃拿着用麦秆扎成的火把,在每个房间走了一圈,一边叫喊着“出来!出来!”一边下楼,一直走到小区门口,将火把和剩余的“古突”集中扔下,就表示将上一年的“病魔”等赶出家门,希望来年吉祥安康。
小区内,鞭炮声此起彼伏,不少孩子也走出家门放起花炮。新的一年就要来了,人人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我们的生活比以往好多了,感谢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怀。新房子宽敞多了,还装了电梯,老人上下楼特别方便。今年过年我们全家人都在一起,大家都特别高兴。我希望来年我们全家人都能健健康康、幸福美满。”尼卓充满希冀地说。
在易地扶贫搬迁点——恩惠苑社区,小区门口装饰着各类的小彩旗和大红灯笼,到处都是浓浓的节日氛围。记者来到白玛旦增家时,白玛旦增跟正在做“古突”。
天色还早,白玛旦增一家人便在客厅看起了电视,藏式茶几上摆满了“卡塞”、风干牛肉等物品。趁着空闲,白玛旦增提议给远在林周县阿朗乡的舅舅打个视频电话。“你们‘古突’准备好了吗?都在忙什么呢?今年过年我们就不回去了,祝你们新年快乐哈。”白玛旦增一家与舅舅互相问候、祝福后告诉记者,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他们都选择以“云拜年”的方式给亲戚朋友们送去新年的祝福。
晚上7点,“古突”很快就熟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享受着一碗热腾腾的“古突”。
白玛旦增一家是2017年从林周县阿朗乡搬迁到恩惠苑社区的,如今他们一家四口居住在109平方米的房子里,家里有天然气也有暖气,各类家电也不缺,各个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非常温馨。白玛旦增说:“搬过来后,社区组织我们开展了厨师培训,我现在在社区居委会做厨师,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离家近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交通也方便,一切都越来越好。我们永远感谢党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