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图片新闻

在狮泉河畔, 我听见“老师好”的回声

发布时间:2025-08-03 作者:李梅英 洛桑旦增 来源:西藏日报

2023年的狮泉河镇。 本报记者 洛桑旦增 摄

推开孔繁森小学三年级教室的门,粉笔灰在光束里跳舞。学生们齐刷刷站起来,用普通话喊着“老师好!”那一刻,我鼻子猛地酸了——这声音和1994年孔繁森录在磁带里的“阿里发展12条建议”一起,在我耳机里循环了3天。当年他提出的“教育优先”,如今被写进了教室后墙的红字标语:让每个孩子离太阳更近一点。

课间,9岁的曲珍拉着我来到纪念孔繁森的房间,不大的房间里陈列着孔繁森的物品与“故事”。看着曲珍清澈的目光,我突然明白孔繁森当年为什么把工资换成糖果——在氧气只有平原一半的地方,任何一点甜都能成长为信念。

傍晚,我赶到阿里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采访援藏干部马星星。电话那头,他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放心来,孔书记的前两条建议都是关于交通的,我刚好管这块。”见面后,他摊开一张施工图,指着线路说:“本来第十批援藏结束就该回陕西,可我总觉得还有事情没做完,所以就留下来了。”说这话时,他眼角的皱纹像被光抚平,只剩下一股不肯熄灭的火。

如今,阿里地区拥有两座机场、多条国道穿越其间,把早晨的藏面和夜晚的成都火锅装进了同一天。孔繁森离开后的30多年里,无数人接力奔跑,把“教育优先”和“交通先行”从磁带里的声音变成孩子嘴里的“老师好”,变成滚滚车轮和琅琅书声。

采访结束后,马星星抱着图纸匆匆回到办公室,背影被夕阳镀成橘红。那一刻,我仿佛听见当年的回声:让每个孩子离太阳更近一点。

离开时,曲珍塞给我一块牛粪画:干牛粪做底,野花和碎镜片拼成歪歪扭扭的笑脸。她说:“老师,你照照镜子,我们阿里人的笑,是不是比太阳还暖?”

飞机掠过冈底斯山,机翼下的阿里像一块被照亮的勋章。原来所谓的“援藏”,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照亮——援藏干部把项目、资金、理念、技术带了进来,享受幸福生活的孩子们把“老师好”的回声永远留给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