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村藏戏队演员们正专注排练。拉萨融媒记者 杨 璐 摄
拉萨融媒讯 曲水县地处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区位优势显著。近年来,曲水县南木乡江村依托两河孕育的优良生态与丰富资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同时统筹兼顾乡村特色产业协同共进,实现了从落后村到文明村的华丽蝶变,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范例。
曲水县南木乡江村地处拉萨河下游与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交汇区域,是全国文明村镇,这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村民生活幸福美满。记者踏入江村,高亢嘹亮的藏戏声便传入耳中。空地上,江村藏戏队演员们正专注排练。江村藏戏队曾因人员培养、资金问题而解散。2012年,村委会积极争取文旅、妇联等部门项目资金,引导18名农牧民群众重组“江村藏戏队”,年均参与演出20场次,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增收致富的双赢。“各级部门在服装、设备等方面为我们藏戏队提供了大力支持,给予了全方位的帮助。在这样有力的保障下,藏戏队发展态势良好。未来,我们将持续学习,有信心将藏戏好好传承下去,让这门艺术代代相传。”江村藏戏队负责人达娃说。
藏戏的传承发展既让江村成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又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曾经江村只种植青稞、小麦等传统作物,村民们守着土地却难以致富,近年来,江村立足曲水县“蔬菜瓜果基地”的产业定位,强化合作社带动作用,逐步发展成远近闻名的“蔬菜村”,从“靠天吃饭”到“棚内生金”江村用蔬菜瓜果铺就了致富路。
曲水县鑫赛瓜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江村318国道旁,成立于2008年,现有种植户60户126人。48岁的卓玛央宗曾是普通农妇,在温室大棚务工时边学技术边增收。技术成熟后,去年9月她承包了三栋大棚,年收入达10万元。“现在我承包了三栋温室,收入十分可观,比以前种田强多了。今后,我会持续钻研学习,努力培育出品质更优的水果和蔬菜。我有信心,日子会越来越好。”卓玛央宗说。
该合作社占地面积约512亩,拥有高效日光温室334栋,合作社年产无公害蔬菜880余万斤。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示范带动江村土地流转受益农户218户。“去年合作社温室大棚收入240多万元,租金每亩3000元,群众土地入股分红1537000余元,今后我们有信心会越来越好。”合作社社长边巴说。
从蔬菜大棚产业,到如今村民参与南北山绿化工程,江村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找到了增收的新途径。在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南木乡江村6号片区,40岁的巴桑和村民们正忙着进行苗木养护工作。自该片区工程启动以来,许多村民通过“组织化投劳、规模化用工”机制,积极参与到挖坑、运苗、栽植、管护等工种。“现在通过种树、养护,一年能多挣三万元左右,日子越过越踏实,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满山变绿,心里特别自豪。”巴桑说。
过去,江村是典型的落后村贫困村,村民温饱难继,生活环境恶劣,破旧房屋随处可见。如今的江村,以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同时,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开展蔬菜加工配送、藏戏表演、休闲旅游等产业,新景象令人眼前一亮,新气象令人精神振奋。“我们将顺应发展需求,继续探索‘云上’治理新模式,以智治赋能让基层服务既有‘温度’,又有‘速度’。”曲水县江村基层治理专员旦增说。
从土地流转的破题之举到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曲水县南木乡江村用一组组跃动的数字谱写了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2018年至今600万元的集体经济分红沉淀着共富底气,近年来280万元的土地流转年增收托起农户“钱袋子”,2024年500万元的年收入和近3万元的人均所得更标注着发展新高度。这不仅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生动实践,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成功探索。“在新起点,江村将锚定‘一业主导、多业并举’的发展路径,将产业振兴的‘施工图’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实景画’,将通过创新实践为高原乡村提供可复制的经验,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深刻内涵,展现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劲动能。”曲水县江村党委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多吉次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