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山南市商务局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民一起修整田间道路,方便人员和车辆通行。
图为农行山南分行“格桑花”金融服务队队员帮助群众收割青稞。
秋日的雅砻河谷,呈现出一幅被金色浸染的丰收长卷。
青稞穗浪在微风中翻滚,收割机的轰鸣声、农民的欢笑声、氆氇编织机的札札声、社区学堂的读书声,共同奏响雅砻大地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从田间地头到合作社厂房,从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到社区课堂的“成长第一站”,山南市以党建为引领,以民生为底色,探索出一条金融活水润田畴、特色产业促共富、教育扶智筑根基的协同发展之路。
金融活水润沃野,“格桑花”金融服务队守护丰收的钱袋子
清晨的阳光洒在贡嘎县朗杰学乡的青稞田埂上。村民格桑旺堆弯腰捡起一捆青稞,额角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烁。“今年收成比去年好。”他直起腰,指着身后堆成小山的青稞捆,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就在这时,田埂上走来几个身着制服的身影——农行山南分行“格桑花”金融服务队趁着村民歇息,自然融入围坐在村民中。“阿佳,刚收完青稞手头宽裕了,可别轻信高利息理财的幌子。”“有人说能帮你修复征信、减免贷款利息,都是骗局。”队员结合村民熟悉的场景,把电信诈骗、非法集资、贷款骗局等陷阱讲得通俗易懂。
在几十公里外的扎囊县吉汝乡江果村,另一支“格桑花”小分队直接卷起衣袖走进青稞地,与村民一同劳作。“这些银行干部不一样,他们真会干农活。”村民巴桑惊讶地看着服务队员熟练地捆绑青稞。劳作间隙,队员从随身背包掏出宣传折页,讲解“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这笔钱利息低、手续简单,正好可以用来买新的编织机。”村民卓嘎是村里氆氇编织的好手,一直想扩大生产却苦于资金不足,听了队员的讲解,她满怀信心。
“过去觉得金融是城里人的事,现在明白它能解决我们看病、上学、发展产业的实际困难。”巴桑的话道出许多村民的心声。针对老年人群体,队员手把手教他们使用农行掌上银行缴纳医保、查询养老金。“以前我缴费要跑几十里路到镇上,现在手机点一点就能完成。”67岁的拉姆高兴地说。
农行山南分行负责人表示,“格桑花”金融服务队下一步将做到服务常态化,实现客户在哪里、金融声音就传播到哪里。这支被村民亲切称为“田间金融轻骑兵”的队伍,正让金融守护如春风化雨,浸润着雅砻大地。
氆氇织就共富路,“党建红”引领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扎囊县吉汝乡岗白村是传统氆氇编织技艺的发源地。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这门传承百年的手艺并未给村民带来富足生活。由于产业分散、技术滞后、销路不畅,村民长期面临增收难题。
针对村里发展困境,山南市商务局机关党支部与岗白村党总支部结对共建,构建起“党建引领+市级扶持+合作社带动”三位一体发展模式,通过组织联建、党员联动、活动联办等方式,共同研究产业发展难题,争取政策资源,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党员带头致富能力。2025年初,在山南市商务局帮扶下,岗白村党总支部成功创建市级“党建示范点”,成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红色引擎”。
山南市商务局驻村工作队立足村情实际,发动党员依托氆氇编织加工传统手艺,于2024年11月成立“扎囊岗白孜孙布杼纯手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规范运营、拓展市场,实现氆氇产业从“散弱小”向“集约化”转变。合作社采取“统一接单、统一销售、统一分配”模式,有效破解以往农户单打独斗、市场竞争力弱的困境。驻村工作队争取到自治区级供销社资金50万元用于合作社改造提升,推动氆氇产品质量和产量双提升,让传统手艺在党组织的助力下焕发出新生机。
如今,合作社已成为岗白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自营业以来,已创造35个就业岗位,带动32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岗白村依托村集体经济实体产业提供灵活就业岗位50余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带动群众增收72.6万余元,实现了“就业不离家、增收不出村”。
山南市商务局引导岗白村拓展蜂蜜养殖等多元业态,推动村集体经济从“单一依赖”向“多元共进”转型。如今,岗白村蜂蜜采收量从最初的200公斤增至1058公斤。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一年达23万元,其中蜂蜜养殖收入3.1万元,集体茶馆年租金收入2万元,扶贫就业楼和机械租赁为集体增收提供稳定支撑。村民尼玛旦增欣喜地说:“我在村里就能务工增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书香浸润成长路,“布谷学堂”鸣响教育扶智希望之声
午后时光,乃东区结莎街道结莎社区活动室渐渐热闹起来。放学归来的孩子放下书包,自觉走到“布谷学堂”的阅读角挑选书籍。他们有的手拿《格萨尔王传》绘本,有的捧着《西游记》,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布谷学堂”的设立,源于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的共性需求:不少家长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课后作业,且部分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得不到及时解答,逐渐产生畏难情绪。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孩子对课外书籍的关注度降低,阅读习惯的培养面临挑战。
为此,结莎社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决定依托社区文化活动室打造“布谷学堂”。邀请社区“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社工担任辅导老师,为孩子提供免费教学服务。课程的安排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在作业辅导环节,辅导老师会根据不同年级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指导,帮助他们梳理知识点、解决作业中的疑难问题,培养规范的解题思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的孩子,老师进行一对一的重点辅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增强学习信心。
在阅读兴趣培养方面,“布谷学堂”专门设置“阅读角”,配备涵盖童话、科普、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的书籍,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阅读需求。辅导老师适时引导孩子思考书中的内容,教会他们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让孩子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以前孩子回家就玩手机,作业拖到很晚才做,现在每天盼着去学堂。”社区居民旦增群宗高兴地说,孩子不仅养成了阅读习惯,还交到不同民族的朋友,潜移默化中增进了民族团结。
如今,“布谷学堂”已成为社区各族儿童的“第二课堂”。结莎社区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不断丰富学堂的课程内容,开设民族文化知识等特色课程,让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增进民族情谊,让“布谷学堂”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