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公堂街道白定村党委开展的托班服务上,孩子们在认真写作业。

蔡工堂街道驻村临时党支部协助推进各村(居)开展减畜工作。

蔡公堂街道公堂社区开展的“小太阳”辅导班上,志愿者与孩子们下棋。
自“百日走村入户大调研”启动以来,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街道驻村临时党支部组织全体驻村干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了解诉求,将调研发现的问题转化为一项项解民忧、暖民心的具体行动,实现了从被动等待问题到主动发现问题、从解决表面问题到根治深层矛盾的转变,在服务群众前沿书写新时代驻村工作的生动篇章。
精心组织部署——
摸准民情民意
为确保调研取得实效,驻蔡公堂街道临时党支部立足辖区实际,构建科学的工作体系。面对网格密集、人员复杂的状况,支部创新实施“1名组长抓总+多组员分责”模式,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依托现有的64名专职网格员和29名网格长构成的精细化服务网络,实现了调研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支部制定了详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
在队伍能力建设上,支部坚持“培训先行”,精心组织4场专项培训,内容涵盖党的惠民政策、民族宗教政策的汉藏双语解读,以及与群众的沟通技巧、情绪疏导方法、信息采集与数据分析等实用课程,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高、群众工作能力强、专业过硬的队伍。
在走访模式上,驻蔡公堂街道临时党支部创新实施“三类走访”工作法:对脱贫户、监测户、残疾人家庭、孤寡老人等重点群体开展“上门重点访”;对常住居民进行“全员普遍访”;对在外务工、经商等流动人员采用“电话访+视频访”的“远程连线访”。此举既提升了效率,也保证了民情民意的真实性、完整性。截至目前,已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13个,化解历史遗留问题4起,调解矛盾纠纷20件,成效显著。
聚焦急难愁盼——
解决实际问题
驻村工作队坚持问题导向,对收集到的问题系统梳理,聚焦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基层治理“三大领域”精准发力。
在产业发展上,针对蔡公堂街道恩惠苑小区扶贫车间长期闲置问题,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城关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等单位,成功申请35万元扶持资金,并引入山南市浪卡子县羊卓利民残障人专业缝制有限公司,合作启动民族手工艺项目。此举盘活了600余万元“沉睡”资产,精准聚焦残疾人、困难群众及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计提供岗位30余个,年产值可达100万元,实现了盘活资产、促进就业、传承文化的“多赢”。
在民生改善上,驻村工作队针对“三大痛点”拿出实招:对恩惠苑搬迁点部分房屋开裂问题,迅速对接城关区住建局,邀请专业机构进行安全鉴定,让居民住得安心;针对留守儿童课后辅导难问题,整合志愿者力量,开办“阳光托管服务”和“小太阳课堂”,解决课后教育及安全活动场所问题;对白定村机械租赁费用长期拖欠问题,及时介入协调,成功追回欠款320万元。
在基层治理上,驻村工作队深入剖析问题根源,系统制定整改方案:针对部分基层干部履职能力不足,计划开展系列培训;针对背街小巷环境治理短板,将建立“社区+物业+居民”三方联动机制;针对违建拆除难点,优化群众工作方法,做到依法拆除与人文关怀结合,推动基层治理水平提升。
健全长效机制——
深化调研成果
“百日走访”有时限,为民服务无止境。为巩固深化调研成果,推动“解决一件事”升华为“解决一类事”,城关区及蔡公堂街道着力构建“三项”长效工作机制。
在精准施策上,持续深化宣传教育引导,增进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认同。同时,筑牢安全稳定防线,组建由社区社会组织、“双联户”户长、平安志愿者等构成的队伍,建立“隐患排查—建立台账—整改销号—回头复查”闭环管理机制,已排查整改安全隐患56处,有效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部门协同上,探索建立“问题台账动态更新、部门协同联动解决”机制。对香嘎社区自来水开通、部分路段修复等跨部门难题,明确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设定时限,定期调度。对产业项目落地等复杂问题,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联合专项调研,实行“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推进模式。该机制已帮助解决3个久拖未决的跨部门难题,获得群众一致好评。
在服务模式优化上,推动“走村入户”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定期“回头看”机制,重点回访受服务家庭,了解后续情况,巩固成效。同时,加快完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调研数据与民生服务需求数据的实时同步、动态更新与分析应用。平台已录入群众需求信息2万余条,为精准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撑,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
“百日走访”是民情民意的深度采集,久久为功是为民服务的永恒课题。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保持“用脚步丈量民情”的务实作风,涵养“以实干温暖民心”的为民情怀,持续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实绩。随着长效机制的完善,蔡公堂街道的驻村工作必将迈上新台阶,为城关区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