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三明市列东中学开展“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供图

成都西藏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毕业典礼。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供图

西安市浐灞第一中学西藏班学生过集体生日。西藏自治区教育厅供图

西藏班办学40周年工作座谈会现场。本报记者 丹增朗赛 嘎娃白玛 摄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巴果(左)与辽阳一中班主任许鸿燕老师的合影。
雪域高原的振兴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托举;各族人民的团结奋进,离不开教育作桥梁。
在旧西藏,教育被封建农奴主阶层垄断,上学是少数人的特权。当时,西藏文盲率高达95%。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改天换地的历史转折中,翻身做主人的西藏人民终于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雪域高原的教育事业自此掀开崭新篇章。
1984年,党中央立足西藏地域辽阔、交通闭塞、教育基础薄弱的特殊区情,作出举办西藏班(校)的重要决策。这一举措如同一缕春风,为高原人才培养注入持久动力,更架起了一座连接雪域高原与区外的教育桥梁。16个省市率先响应,迅速启动办班工作。自那时起,一批批西藏学子怀揣对知识的渴望,跨越山川湖泊,奔赴区外开启求学之旅,在异乡校园里勤学苦读、追逐梦想。
“我是第二批西藏班的学生。1986年,我第一次踏上去区外的求学路,心中很是忐忑,但更多的是难以抑制的兴奋。”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巴果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脸上仍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初到区外,气候与语言的差异让巴果一度难以适应,但在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同学真诚热忱的帮助下,她很快融入了新的校园生活。“西藏班改变了我的人生和命运。我今天能成为一名高校教师,有机会引导更多学生成才,都源于西藏班的培养。”巴果感慨道。她的两个妹妹以及她们的爱人也都是西藏班的毕业生。他们在西藏不同领域、不同系统发挥着骨干作用。如今,她的女儿也循着父母的足迹,在区外高校学习深造,续写着与西藏班的不解之缘。
40年栉风沐雨,西藏班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如今,西藏班已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在校生达两万余人,形成了初中、高中、中职“三位一体”的完整办学格局。全国各承办院校携手发力、倾心育人,用爱与责任为高原学子铺就成长之路,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所。
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是首批承办西藏班的学校之一。“今年也是我们学院建校40周年。40年来,我们一共为西藏培养了5069名优秀毕业生,全国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学院院长刘森介绍道。
40年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秉持“一根藤、一条心、一起走、一家亲”的办学理念,用心呵护每一位西藏学子——从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到细心关注学生生活起居,用爱心与责任为西藏学子铺就了成长成才之路。
40年来,西藏班累计培养8万余名中专以上人才。他们如同播撒在雪域高原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西藏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在教育战线,他们传承知识火种;在医疗领域,他们守护群众健康;在基层一线,他们助力乡村振兴;在科研岗位,他们攻克技术难关……西藏班毕业生用实际行动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关键人才支撑,成为推动西藏各项事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西藏班的价值,不仅在于人才的培育,更在于搭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坚实桥梁。在一个个西藏班的校园里,民族团结的种子悄然扎根,在朝夕相处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西藏班学习的过程,是西藏青年学子深度感知祖国与西藏不可分割、血浓于水关系的过程。”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在读博士丹臻群佩深有感触地说。在西藏班,汉族老师的谆谆教诲、各族同学的朝夕相处,让民族团结的意识深植于每个学子心中。“这段经历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更让我明白,个人的成长与祖国发展、民族复兴紧密相连。”丹臻群佩的话语,道出了无数西藏班学子的心声。
40年风雨兼程,40年硕果累累。西藏班的40年,是西藏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40年,是各民族同心同德、携手共进的40年,更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见证。未来,西藏班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西藏的繁荣稳定、为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