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慈觉林村,来到达娃家,在宽敞的藏式小院里,达娃和妻子正在晒太阳,温馨又幸福。
今年79岁的达娃是慈觉林村一组村民,家里四世同堂,孩子们都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和为之努力的事业。如今的生活越是幸福,达娃对旧西藏的苦难就越是深恶痛绝,他不禁感慨: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农奴翻身得解放,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达娃回忆道:“1959年我14岁,旧西藏时我们村有133户678人,都是慈觉林寺庙的奴隶,每户必须出一人去当差巴,没有一分钱的工钱,还要给当时的政府交税,生活特别差。”
“以前村里有人生病,没法得到治疗。我爸爸曾经到那曲当差巴,得了肺炎,没法治疗就去世了。我没有见过我爸爸,而我妈妈也是一直当农奴,干农活,没什么收入。”达娃说。
1959年3月,西藏百万农奴期盼的春天终于来临,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进行民主改革,包括达娃在内的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大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资产,不再任人欺凌。
“在新西藏,只要自己出去干活,收入就是自己的,政府给我们分了田、牲畜,没房的分了房,我们做了自己的主人,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党的政策也越来越好。”达娃说。
有了党的好政策,广大人民群众就有了奋斗的动力,日子越过越好。在达娃的印象中,改革开放以来,大家的生活明显变好了,尤其是近10年来,得益于《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的成功演出和文创园区的成立,慈觉林村的发展速度更快了。
走在宽阔的道路上,达娃告诉记者:“我们慈觉林的农田由政府集体管理,给群众发放了征地补贴,群众拿到了很多钱,还可以在文创园区就业。除了我们慈觉林村,现在整个文创园区建设得特别好。”
2013年8月,《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首演。该剧演职人员共计800余名,自开演以来,累计演出超1600场次,演出及旅游配套累计接待观众超400万人次。2019年10月,《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同年“文成公主藏文化风情园”获批国家4A级景区,2021年10月入选文旅部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022年1月,“慈觉林藏院风情街”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已经成为西藏文化旅游的亮丽名片,也成了慈觉林村村民重要的就业平台。
在《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里当群众演员的德吉说:“我从第一季时就在这里当群众演员,这边特别好,晚上过来工作,白天可以忙家里的事,工资每个月有3800元。”
《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是文创园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代表。2014年,文创园区成立;2015年,园区管理机构成立。成立以来,文创园区立足区位优势,将文化产业作为园区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目前,文成公主实景剧、慈觉林藏院风情街、雪鹰通航、松赞绿谷酒店、藏文化创意孵化中心——智慧城、红花广场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已相继投入运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唐卡博物馆、藏经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也先后落户,园区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也给群众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除了在各企业就业,群众还可以通过出租房屋、在项目工地上运输建材、经营餐馆、经营民宿等多种方式实现就业创业,增加收入。截至2022年底,园区累计拥有市场主体1215家,招商协议投资额155亿元。2022年,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3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80元,比2021年增长12.8%,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文创园区非公党委书记王一民说:“经过10年的发展,文创园区现在已经基本建成了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区,已经建成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进出口园区,基本形成了‘一寨两戏三场馆’的旅游文化总体思路。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围绕旅游文化开发,在‘一河两山三平台’上做文章,真正把文创园区打造成一个全天候、全域的旅游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