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破壁融合 靶向提能 党建引领
—记城关区创新社工职业体系建设赋能基层治理

发布时间:2025-07-04 作者:图/文 卢文静 刘团飞 张银鹏 来源:西藏日报

塔玛社区社工在赋能基地心灵驿站给群众做心理辅导。    

2025年4月,城关区社工赋能基地在塔玛社区挂牌成立。

基层治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近年来,拉萨市城关区立足新形势,以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精准招录、系统赋能、机制创新,打造了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社工队伍。2023年初,城关区在西藏自治区率先破题,分三批次招录880名大专以上学历专职社工,并与西藏民族大学深度合作,在塔玛街道塔玛社区建成西藏首家社工赋能基地,构建“3+3+3”赋能体系,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破壁融合:

构建“基地+高校+社区”立体赋能新格局

城关区打破学术与实践的壁垒,推动高校理论资源、社区实践平台与基地培训功能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协同的赋能生态。

在强化理论指导方面,西藏民族大学教研团队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引领作用,创新“骨干教师蹲点+专家专题授课+研究生课题实践”模式,将前沿社工理论转化为《城关区社工实务指南》等本土化案例库,为基地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持,准确把握理论先导与实践向度的统一性,为城关社工实践注入源头活水。

在实践淬炼方面,城关区社工赋能基地以社区为“练兵场”,推行“老带新”“强带弱”师徒结对机制,800余对师徒通过情景模拟、案例研讨、现场观摩等方式,将社工的经验转化为实操能力。与此同时,城关区创新开展“我的网格我来讲”擂台比武活动,举办区、街道、社区三级赛事126场,点燃了社工队伍“比学赶超”的燎原之火。

此外,围绕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治理创新等重点工作,城关区联合高校教研团队制定个性化教育培训计划和成果研判共享机制,深入开展针对性培育,分期培训160余名“全科社工”,并安排到社区岗位实践锻炼,成功构建起“高校精准指导—基地系统锻造—社区实战淬炼—反哺优化”的社工育成闭环体系,确保人才培育紧贴一线需求。

靶向提能:

打造“模拟+实训+评价”全链条培训体系

实际工作中,城关区聚焦社工能力短板,以科技赋能、实战练兵、动态评价为抓手,构建精准化培训体系。

科技赋能,AI仿真练就应变本领。城关区通过AI智慧模拟区和XR仿真体验区搭建仿真社区服务场景,设置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邻里矛盾纠纷激化、老旧小区设施故障引发群体诉求等6类复杂情况,让社工在模拟环境中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和沟通技巧本领。

实战练兵,跨域学习拓宽视野。城关区组织社工深入社区开展实际服务项目,将情景模拟中所学转换为社区工作中所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专业素养。同时,打通“走出去”通道,选派60名专职社工赴对口支援省市跟岗锻炼,组织14批次600余人次赴区外先进省市培训学习精细化治理模式,极大拓宽了视野与能力维度。

与此同时,城关区注重双向促进反馈评价,邀请社工、居民对培训内容、社工实践情况进行评价,不断优化调整培训内容,特别鼓励社工将一线遇到的真问题、金点子带回基地研讨,明确靶向互促互进,探索形成“幸福敲敲门”“布谷响铃”等一批社工首创工作法,服务覆盖2.3万人次。

党建引领:

激活“人才+服务+机制”内生动力

城关区聚焦激发活力,打造“党建+人才+服务”深领域互动平台,以党建定向领航,以人才驱动创新,以服务厚植根基,基地持续激发社工内生动力与服务热忱。

城关区坚持党建引领定航把舵,将政治建设置于社工培养首位,突出政治性、群众性、地域性有机统一,建立并动态更新涵盖养老、托幼、就业、调解、文化等领域的居民“需求清单”1200余项;紧密对接群众需求,在党组织引领下,成功孵化形成“社区服务联盟”“网格邻里会”“跑腿帮办”等深受欢迎的特色服务项目,确保社工工作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

城关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城关区还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社会工作人才工作室,引进前沿理念和丰富实践经验,灵活吸引优秀社区干部、社工人才、专家800余名,以兼职、顾问、项目合作、实践运用等方式参与基地工作,探索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教学实践,拓展社工队伍建设新局面,为基地注入强大创新活力,开拓了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的新境界。”

此外,城关区还以服务深化凝聚共识,通过开展“三个认识”行动(网格员认识群众、群众认识网格员、群众相互认识),使社工走访覆盖率达100%,收集社情民意1.2万条;实施“夕阳红助餐”“儿童课后托管”等项目,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转型。

城关区社工赋能基地的实践,为西藏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城关样本”。未来,该基地将持续发挥“孵化器”作用,通过模式推广、技术输出、专家指导等方式,推动社工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纵深发展,为雪域高原的高质量发展和长治久安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