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跨越山河的共鸣
——在雪域高原感悟祖国变化

发布时间:2025-08-19 作者:杨峻乙 来源:西藏日报

八月的西藏,是一幅被阳光浸透的七彩唐卡。我站在布达拉宫广场,仰望着这座巍峨的宫殿,白色的宫墙在阳光下泛着圣洁的光泽,仿佛将时光凝固成永恒的诗篇。三十出头的我,此刻正经历着一场心灵的洗礼。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的喜庆氛围,如雅鲁藏布江的波涛,在西藏的每个角落奔涌。而我,这个曾在泥泞小路上奔跑的乡村孩子,正见证着这片雪域高原翻天覆地的变迁。

飞机降落在林芝米林机场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透过舷窗望去,现代化的航站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宽阔的跑道如一条银色的哈达,铺展在群山之间。这与我儿时听闻的“世界屋脊”“生命禁区”截然不同。如今,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道路两旁格桑花盛开如霞,藏族阿妈牵着孩子欢声笑语。远处的山峰依旧巍峨,但山脚下崭新的学校、医院和整齐的路灯,都在诉说着这片古老土地正在发生的动人故事。

从林芝到山南的旅途中,金黄的青稞田在阳光下翻滚着金色的波浪。令我惊讶的是,田间作业的现代化收割机正高效运转,这番景象与我熟悉的农忙时节如出一辙。同行的藏族司机感慨道:“过去收青稞全靠一双手,全家老小从天亮忙到天黑,腰都弯成了青稞秆。现在这些‘铁家伙’一天能顶我们过去十天的活儿!”他的话语让我眼前浮现出二十几年前跟着父母在麦田里挥汗如雨的场景——毒日头烤着脊背,镰刀把手磨出血泡,麦芒扎得浑身刺痒。而今,从联合收割机到植保无人机,农业机械化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这片土地。看着司机大哥脸上舒展的皱纹,我深切感受到,农业现代化不仅提升了效率,更实实在在地解放了农牧民的双手,让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山南的雍布拉康,作为西藏第一座宫殿,见证了吐蕃王朝的辉煌。宫殿南侧那块名为“萨日索当”的农田,正是西藏第一块农田。站在雍布拉康之巅,雅砻河谷金色的青稞田如波浪般延伸,转经道上虔诚的信众与崖边白塔前祈福的身影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抵达拉萨的那个清晨,阳光为布达拉宫的金顶披上霞光。藏族导游旦增黝黑的脸庞绽放着淳朴的笑容。他向我讲述了两件事让人印象深刻:一是新冠疫情那段沉寂时光过去后,他努力考取了导游证,从此步履坚定地走在服务游客的路上;二是长达10年的南北山绿化工程,不仅让这座日光之城更添秀色,更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增收的活计。说这话时,他眼中有布达拉宫倒映的晨光,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八廓街的甜茶馆里,酥油茶的香气混着谈笑声。我和友人坐在角落静静观察。藏族阿妈们穿着藏装摇着转经筒,嘴里念念有词;临街商铺摆着各式各样的藏饰和特色美食,年轻人穿着时尚的服饰,举着自拍杆嘻嘻哈哈。这种反差让我恍惚——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不是割裂的,而是像甜茶里的奶和茶,交融得恰到好处。

离开之前,我拜访了一位四川老乡——老谢。他的父母是进藏干部,扎根在了这片高原。老谢的家里挂着父亲的老照片和一张全家福。“我父亲常说,他们刚来西藏时,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老谢给我倒了杯茶,“现在你看看,拉萨都成现代化城市了。”老谢的普通话带着四川口音,却也流利。他告诉我,像他这样的“藏二代”还有很多,他们既了解区外的发展经验,又熟悉西藏的实际情况,是连接西藏与区外的桥梁。

漫步在拉萨河边,清澈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河岸修葺一新,健身器材旁,藏族阿妈们正在跳广场舞。这一幕让我想起南充的嘉陵江边,同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从四川盆地到雪域高原,中国人民的生活正在发生着相似的改变——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尊严。

在西藏博物馆,我看到了一张照片:旧西藏的农奴和牦牛一起住在阴暗潮湿的窝棚里,衣衫褴褛;而如今的农牧民早就住上了漂亮的藏式小楼,笑容满面。这张照片让我联想到幼时老家的泥巴墙、破瓦房,冬天漏风的茅厕,冷得直打哆嗦。如今老家早已建起了栋栋楼房,这种变化,是跨越地域的共同记忆,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发展的生动写照。原来,无论雪山还是盆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在经历着同样的蜕变。

飞机起飞时,我透过舷窗俯瞰这片神奇的土地。八月的西藏,阳光灿烂,山河壮丽,城市繁华,乡村安宁。六十年的沧桑巨变,让这片曾经贫瘠的高原焕发出勃勃生机。而我,一个从川东北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何其有幸见证了这伟大的时代变迁。从童年记忆到眼前现实,我深深懂得: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西藏夏天的阳光很特别,明亮得能照进人心里。站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上,我被高原特有的光芒深深触动。眼前焕发的生机与活力,是这片古老土地在新时代焕发出的崭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