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头条新闻

当雄县羊易村:
绿色产业奏响新时代“草原牧歌”

发布时间:2025-08-19 作者:范江英 来源:拉萨日报

图为六月的羊易村迎来最美的季节,辽阔的草原如绿色绒毯铺展天际,晶莹的溪流在阳光下闪烁流淌,成群的牦牛悠然觅食,一派高原生态和谐的好风光。拉萨融媒记者 小洛追 格桑 摄

当雄县羊易村地处拉萨河上游,麦地藏布、桑曲、拉曲等支流蜿蜒流淌,滋养着广袤的牧场,这里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天堂草原,更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绿色能源沃土,书写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新画卷。

“羊易”在藏语中意为“广阔之地”,同时还有“水草丰美的福地”之意。从拉萨驱车走京藏高速,不到两小时便可到达羊易村。

六月的羊易村迎来最美的季节,辽阔的草原如绿色绒毯铺展天际,晶莹的溪流在阳光下闪烁流淌,成群的牦牛悠然觅食,一派高原生态和谐的好风光。

走进羊易村二组,宽敞的道路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藏式民居,村庄干净整洁、静谧祥和。时光回溯到2008年,这里曾遭受6.6级地震重创,房屋倒塌、满目疮痍。

“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援助下,通过灾后重建,我们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居,通电、通水、通路陆续实现,村幼儿园和卫生室也相继落成。”羊易村原党支部书记扎拉贡布说。

2024年,在中国电信拉萨分公司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羊易村更是实现了优先级千兆网络全覆盖,与数字时代紧密相连。

基础设施改善是起点,如何让村民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关键要靠产业振兴这把“金钥匙”。羊易村平均海拔4700米,有优质的天然草场和高寒湿地,还有丰富的盐湖资源,为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63岁的嘎玛顿珠一家是典型的牧业户,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草场管理粗放以及养殖技术落后,放牧仅能维持家庭基本生计。

“以前我家里只有几十头牦牛,现在我们村不仅有了四季草场,还有短期育肥草场和割草场,家里的牦牛发展到了120多头。”嘎玛顿珠说。

如今,农牧技术员定期上门,从疫病防治到科学配种,手把手传授现代养殖技术;乡政府牵线搭桥开拓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酸奶、牦牛肉等畜产品可以卖到尼木、堆龙德庆、拉萨市区等地;更让老人欣喜的是,全县推广的人工草场种植项目,使草场面积不断增产优化。

“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村成功落地了牦牛养殖育肥基地项目。”羊易村村委委员嘎玛索朗次仁介绍,“项目已于今年下半年正式投产运营。首期规划存栏量320头,通过科学化集中养殖,既能有效缓解草场压力,又能实现3至6个月短期育肥,使牦牛出栏周期缩短,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以上。”

“畜牧业始终是羊易村的支柱产业。”羊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桑珠达瓦说,“前年村民人均收入1.8万元,去年提升至2.1万元,同比增长了16.7%。下一步,我们计划探索推进优质牦牛生态养殖与综合开发项目,使牧业综合收益实现再提升。”

在这片广袤草原之上,涌动着更为澎湃的发展动能。自2011年起,羊易村依托丰富的地热资源和光照资源,成功引进地热电厂、光伏电站等新能源项目,不仅让村民获得了草场补贴和分红收入,更开辟了“阳光变现”增收新路径。31岁的次旺桑珠就是这一变革的参与者。

2018年,次旺桑珠大学毕业后毅然返乡,成为羊易地热电厂的首批本地员工。“从基层运行人员到现在的技术骨干,七年来我与新能源产业共发展。”次旺桑珠说,“每当想到千家万户用上我们输送的清洁能源,特别自豪。接下来,我要继续提升技能,为家乡新能源发展贡献力量。”

六十年沧桑巨变,今天的羊易村,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2.1万元,草原植被盖度提升至85%,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这个曾经闭塞的高原小村落,如今已成为能源富地、产业热土、生态家园,新时代的“草原牧歌”正在当雄草原奏出更加动人的乐章。